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为中国复关创造了契机.关贸总协定确立的制度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充满弹性的法律制度。中国复关得失共存、利弊交错,但利大于弊.关贸总协定是个务实的组织,中国复关必须靠加大改革的步伐,建立起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经济运转的制度才能顺理成章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已于1995年1月1日为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所取代.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是在关贸总协定作用弱化而国际贸易发展客观需要的情势下发生的.二战后世界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美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否意味着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新纪元的到来?从美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一贯的外贸政策趋向来看,则是不容乐观的.二战接近结束之际,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本着重建遭受战争重创的一些民族国家经济以及恢复国际贸易体制的目的,就当…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与世界关贸组织的关系说来颇为曲折:1947年至1948年关贸总协定初创时期,中国是创始国之一。1949年新中国虽然成立,但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席位仍由已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占据。1950年台湾当局宣布退出关贸总协定,1965年又以观察员身份列席关贸总协定会议。1971年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4.
1994年12月20日,举国关注的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9次会议在日内瓦结束。由于少数缔约方缺乏诚意、蓄意阻挠、漫天要价,这次会议未能达成中国年内复关的协议。消息传来,人们普遍深感遗撼。因为这不仅表明长达8年的中国复关谈判没有取得圆满结果,中国年内复关无望,而且意味着中国没能成为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立马“关”前,我们不妨从那长达8年的记忆走廊里,重温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梦想和困惑、艰辛与荣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局势,论述了乌拉圭回合谈判与国际贸易新秩序的关系,分析了这次会谈中几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并对关贸总协定的未来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复关”与亚太经济发展——兼论“市场领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结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雅图首脑会议的召开,都是震动世界的大事。这两件事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更高的层次来研究中国的“复关”以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问题。 中国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申请恢复其原始缔约国地位,现已走过将近八年的艰难历程。目前,中国“复关”谈判已进入确定议定书内容和关税减让谈判的关键阶段。关贸总协定既是一项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规范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丰富发展的国际协定,也是一个协调各国利益的临时机构,而当乌拉圭回合协议1995年生效后它更将成为一个正式的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制约着世界90%以上的商品贸易,乌拉圭回合的成功更将使它的约束范围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几乎所有的经济贸易领域。因此,中国的“复关”过程及其最终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地、大踏步地重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原因,关贸总协定创始缔约国之一的中国与“总协定”中断联系长达40多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从谈判进程看,预计今年可以结束谈判,届时,我国将重返“总协定”,这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前,作为一个独立的关税地区,关贸总协定为香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外贸环境。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之日,英国即代表香港接受关贸总协定香港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是在1986年4月23日。在此之前,虽然香港不是关贸总协定的单独缔约方,但由於在1948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临时生效时,英国代表香港接受了关贸总协定,因而从那时起,香港就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关税地区而享有该协定的权利和承担该协定的义务。关贸总协定是一项关於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又是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和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其宗旨在於:通过实…  相似文献   

9.
关贸总协定成立于1947年,是二次大战后由美、英、法等23个政府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已成为一个拥有97个成员国的国际组识,成为协调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中心.毋庸赘言,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在70年代后,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关贸总协定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2月新加坡和中国黄州、台湾等地先后举行过熊十力学术讨论会。其中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黄州组织的学术会议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会议结束不久,日本学者高田淳、岛田虔次等人即致信武汉  相似文献   

11.
刘湛恩是抗战期间为国牺牲的唯一的大学校长。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上海国际友谊社等多个民间国际组织,接待了包括孟禄、泰戈尔、范朋克、莫列德等在内的诸多外国友人,更多次出席国际会议,是1920—1930年代上海国际交流领域的弄潮儿、国民外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湛恩坚持留守上海,一方面继续领导沪江大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展抗战的国际宣传,坚决拒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教育部长之职。导致刘湛恩被敌伪暗杀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在国民外交尤其是关于抗战的国际宣传方面的重要作为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前 ,学术界有人认为公元 2 0 8年曹操南征荆州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导致了其兵败赤壁。曹操正确的决策应该是重兵西向 ,攻取汉中 ;也有人认为 ,曹操在占领江陵后 ,磨磨蹭蹭 ,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 ,以至贻误战机 ,终致赤壁之败。本文认为 ,曹操南征荆州非常及时 ,也非常成功 ,赤壁之败不是南征荆州决策的失误 ,而是曹操在占据荆州后 ,立足未稳便急躁东进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大会上,庄孔韶以世界人类学群与中国人类学关系为题,表达中国学者跨文化与跨学科做人类学研究与应用的多种思考。以费孝通、林耀华的作品为例,讨论老一辈作者的学术态度、撰写与行动选择特点;新一代学者参与公共卫生调研和灾后重建项目中体现的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忽视历史遗产的思潮影响,重申当今世界各地多样性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文学人类学和汉人社会研究中,强调了中国古典文论钩沉的现代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戈尔的早期欧洲崇拜者"裹挟"了西方批评者,一战中西方帝国主义的残酷暴行又对泰戈尔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在西方国家演讲时,要求西方多重视东方思想。可是,当泰戈尔在中国演讲也遵循这一思路的时候,那些想要改造中国的激进派面前就出现了一些传统保守派。这就势必会导致中国激进知识分子觉得与保守主义者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6.
一战时期,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外交都是自私的,非正义的。中国作为中立国参战是被日美两国拉下水的。日美对中国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在损害中国利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落后。而赴欧美会议的中国外交官不应承担外交失败的责任,相反,他们的外交斗争精神则应当适当肯定。并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沙皇俄国,而且时代相差50年,但是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托尔斯泰一生完成了许多杰作,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风靡全球,历久不衰。研究它的思想,著作,生平的作者遍及全球,人才辈出;有岛武郎身为画家,小说家,生在东京,是大藏省官僚的长子,自学习院高等科辍学后,进札幌农学就学,壮年因生父及妻子之死的震撼,加入笔耕行列,中年自杀,结束了的生命,作为日本白桦派文学兴盛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发表《一个女人》、《该隐的末裔》等20篇不朽的杰作,是大正小说的一座丰碑。事实表明: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生在两个国度,却同样誉满全球,虽一个中年夭折,一位高龄。可是,都是世界文坛上永不陨落的璀璨巨星。  相似文献   

18.
论海明威的小说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作为一个悲剧小说家,这一身份不论是从以往论者的评价中,还是从其自身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确认。从荷马时代至今,悲剧形式不断有变化,悲剧因素成了一种观察历史的方法。海明威的小说悲剧大体可分为五类:身心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伤残或亲人死亡的悲剧,受到厄运打击的悲剧,大萧条背景下民不聊生、铤而走险的悲剧,为正义事业献身的悲剧,与大自然顽强拼搏失败的悲剧。海明威的小说悲剧写的都是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遭遇的不幸,这与他的悲剧意识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其悲剧意识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对大萧条现实的反思,对世界危机的思考,以及对战后重建时期的期待。海明威从古典悲剧里吸取了有益的东西,融入自己创新的元素,创作了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的现代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美国的新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宪政进行了四次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就具有了雏形。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和实践有了初步模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已经形成并付诸实践。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已经成熟 ,突出标志就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政学说 ,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是国际关系研究中解读信息的典范。毛泽东解读信息的思维方法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对信息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这是由主客观两个基本要素决定的,主观因素是具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客观因素是抓住了"要害"的信息和信息的"要害"。二是正确的判断又为证明判断的正确提出了明确的指向。这种思维方法提高了思维的质量和效率,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正确解读信息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