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中国西南地域生态与山地建筑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具有丰富自然与人文生态特征。文中论述了西南山地地域特征与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的关系、意义 ,认为山地建筑文化的未来在于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之中 ,而扎根地域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研究则是西南山地建筑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构成一个民族生存的自然属性,这在西南氐羌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西南氐羌民族人数众多,是西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文化共性的最大的民族群体。它由最初生活于西北甘、青一带的古老游牧部族发展演变为西南的山地民族,地理环境因素赋予了他们以山地民族的许多重要文化特征和审美个性。西南氐羌民族大都崇尚“刚”、“健”和“朴”,这种审美观念与山地的自然生态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环境伦理的观念,包含着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成分,神巫意识十分突出,形成巫化的审美心理。总之,他们的审美观念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十分原始而古老。  相似文献   

3.
贵州因其立体地形决定了贵州民族文化呈现出山地文化特点,本文以黔西南为个案,论证贵州旅游应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诸方面全方位科学考量,将贵州山水与民族文化同质结合,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与文化生态的运作规律,构建天然,为当方人民造福。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地区在五普时即已出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这是继该地区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贫困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又出现的人口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和可能将要产生的负面效应无疑会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口安全环境建构、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等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又因区域文化、生境等客观存在,其失调特征与原因有着比汉族地区更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地缘战略极为重要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中75%以上人口高度集中在农村社区。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决定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事关中国整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及西南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是维护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稳定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演变研究对探讨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关系和山地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为量化研究百年尺度的西南山地民族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可能。清代以来,在西南山地典型的中小流域——掌鸠河流域内,彝族、汉族和苗族等三个主体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水平分布上,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和集聚程度,逐渐打破了清代初期聚居分布的格局,形成了今天流域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在垂直分布上,流域内的主体民族逐渐形成了分异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汉族、彝族和苗族。地形和海拔因素、民族迁徙、战争和制度政策等共同影响着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的空间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南地区凭借自身地理优势,山地生态旅游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山地型旅游资源作为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能够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山地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地理封闭性的特征,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指导,将会严重破坏地域生态失衡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进行系统全面的解析,对西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南民族地区乡城人口流动的推阻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人口流动的内在机理,从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大环境及西南民族地区的现实区情出发,分析了相关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人口特征等因素对西南民族地区当前乡城人口流动的推阻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西南边疆今天的民族构成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绵延不断的人口迁徙有密切关系 ,这些迁徙活动有五大特点 ,与今天的人口流动有异亦有同 ,文化和生态环境是西南地区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古苗疆走廊"作为中国南方东西向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内地进入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通道,其形成是中国各族群长期互动和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变革的结果。"古苗疆走廊"成因具有多元性:民族生态分布、西南民族贸易与区域市场、南方稻作水利田发展、国家力量的渗入、西南的经济开发与移民等。"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明清以来中国西南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以及地域社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应对;并扩大研究视野,即将各民族研究与跨族群、跨区域的整体研究相结合,作为西南非汉族群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与中国内地的大通道,而且是西南与全球经济连接的纽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概念的前提下,对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范围、目的、期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规划开展的操作层面上提出了一个具体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包括资料收集、现状调研、规划制订、后期反馈4个环节在内的实施步骤。同时,结合南京、西安、九江等具体城市案例,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划分为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等3大主体部分,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民族旅游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在于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多样性文化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民族旅游在“以人文本”、“以文化为核心”的召唤下,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受游客青睐。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本文以裕固族为例对甘肃民族旅游作简单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主要体现为经济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各个民族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与内容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文章以新疆为例就如何做到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族群意识重拾并被强化。族群关系随着族群意识的变迁,从对立到缓和到无猜,屯堡文化成为当前屯堡族群认同的符号而走向区域化,族群边界淡化,族群关系也逐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迁,这种变迁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进程及少数民族生态法文化演变历程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为保护和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并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认真发掘少数民族法文化中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成分并加以创造性转换,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扶贫的力度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托克旗,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特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其文化生态改变的冲击。实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生态学的观点,从整体上建立一套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成败,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发展动力.从法律制度上完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确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补偿与投资教育、培训技术人员等智力补偿结合的回馈方式,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少数民族科学...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与我国东北地区隔鸭绿江、图们江相望,在长达1300多公里的两江沿岸居住着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对朝鲜族地区的影响更为深刻。本文回顾朝鲜半岛历史、现状及其与我国的关系,叙述我国朝鲜族及其与朝鲜半岛的联系,重点阐述朝鲜半岛局势对我国朝鲜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