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礼"包括礼心和礼行。按照心理学界公认的将心理三分的观点,"礼"的心理结构可划分为礼知、礼情、礼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其中礼知包括对"礼"的基本认知和对他人和自己的"礼"状况的认知;礼情包括积极的礼情和消极的礼情。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有鉴于此,长期以来,就很注意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1964—72年写作《心理学简札》时,对此更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索.其中,批判了西方和苏联心理学界惯常采用的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三分法——把心理活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项.明确地主张二分法——把心理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方面.1979年心理研究所又印发了他写作的《唯物论心理学试拟提纲》.在本提纲的“总论”部分,他  相似文献   

3.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提高学习效能、优化认知结构方面,“情商(EQ)”比“智商(IQ)”更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愉悦的心理产生的根底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良好的情感发展与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良好的情感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认知的积极性,提高认知的效果。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能兼备的现代人是当今“为师”之道。1用显性情感感化学…  相似文献   

4.
在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认知是情感、意志、行为的起点;情感是认知、意志、行为的心理根据;意志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精神保证;行为是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融合、统一和外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形成科学"三观"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遵循青少年知、情、意、行四个因素之间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康德的义务论主张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根据是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而非感性情感或者欲望,这一点决定着行为的道德属性。对此,情感主义者提出了大量批评,站在休谟主义的立场上,他们认为道德动机的根据应该是在以同情为主的情感而非理性之中,而康德的“理性中心主义”将导致认知与行动上的诸多困难。情感主义者们并未真正理解康德伦理学中“意志”以及“理性”的复杂含义。实际上,康德并未将理性与情感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结合于更加具有统一性意义的“意志”或者“理性”概念之中,或可将其称为意志Ⅱ或者理性Ⅱ,与仅仅包含纯粹理性及其法则的意志Ⅰ和仅仅具备认知能力的理性Ⅰ不同,它们已经蕴涵了以“敬重”为核心的情感要素,即康德所说的“实践性情感”。同时,在围绕康德的“道德动机”问题上,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解——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其真实的分歧并不那么大。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是理论意义上的根本性动机,而作为“尊重”的道德情感是其现象性反映,在现实运作中理性与情感是同时发生的,但在逻辑意义上,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确实是在先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信任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及彼此信赖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关系状况,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认知本质是知识系统,情感本质是感受系统,意志本质是动力系统,行为本质是执行系统。结合上述内容,积极探索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路径,以期能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喜悦”作为一种抽象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英汉童话中丰富的“喜悦”情感隐喻不仅为儿童理解“喜悦”情感提供了桥梁,更对其隐喻认知能力的发展抛砖引玉。本文以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角度入手,对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的异同点及原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在童话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外来词融入汉语有一定的机制和规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研究从心理学认知的角度,针对一个外来词的词义和外来词的一个词义,分析了外来词词义“汉语化”动态过程中“类化”和“泛化”的特点,刻画了外来词词义“汉语化”的不同阶段和方式,同时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论“超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Transcendence)是一个重要然而人们却相当陌生的哲学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把握社会存在的本质,刻划区别于经验实证科学的哲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畴工具。因此,很有必要将其拈出,加以分析和阐释。一分析“超验”概念,不能不涉及“经验”(Expenence)。二者在内容上是互反的,但彼此有内在的辩证联系。所谓“经验”,在心理学上通常指“感官经验”,即人类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内容的感性意识状态及其产物。哲学中引申到对象与思维的意义上,与人的感官感知相对应的外部存在即为“经验对象”或“经验实在”(这实际上包括了全部自然界与人的血肉之躯及社会存在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个体在已有价值观念基础上,不断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之处,并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从而指导和约束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其形成过程包括在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知到认同的外显认同阶段和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同到内化的内隐认同阶段.在前一阶段,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等心理成分参与其中,并且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后一阶段则是在反复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习惯化的反应模式,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要真正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同时兼顾,不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1.
(一) 爱与“憎”(恨)相对立,合成一对基本情感,属于“意向活动”,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时的根本态度。客观事物中能满足人的需要者,遇之则爱则喜,得之则欢则乐;客观事物中令人厌恶者,遇之则憎则恨,得之则怒则哀。“爱憎(恨)”与“喜怒”“哀乐”,两两成对,其中以“爱憎”一对为根本。“爱憎分明”对人生至关重要,人们常视之为“立身处世”的重大原则,它是心理学领域中急待探索的课题,本文拟对“爱感”中的几个问题作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Talmy虚构运动理论基础上,分析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机制是以空间中实体的客观运动事件为源域向以抽象的静止心理表征为目标域的隐喻投射过程。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主观上将静态的“心”整合为运动主体或具体的运动事件。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三个方面简要归纳英汉“心”类虚构运动框架,阐释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征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使用了大量“人”意象,构成了其区别于别家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些“人”意象是其哲思和诗意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他用诗的语言展示了对儒释道三个文化层面兼容的认识,同时展现了自己儒释道兼容认知的思想感情,且将这种情感认知内化为个体主体精神,并在更高范畴上与中国哲学的知情意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以力求实现情感与意志的超越,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个极复杂的概念,它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反映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心理学教材上,似乎得到了解决。如华东师大编写的《心理学》认为,“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是意识”;“九所大学”编写的《心理学》认为,“意识是反映形式的高级阶段”;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从中可见,这里对“意识”定义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诚然,他们在论述“意识”概念的外延和意识本身结构时,有的地方不尽苟同。  相似文献   

15.
以"爱情、婚姻"概念隐喻为例,从体验哲学、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概念隐喻、映射理论及其认知和思维过程,把爱情和婚姻概念联系起来,作较深入的分析,透视概念隐喻隐匿于语言形式后面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语言中投射的表现及生活中由其扩展出的其他抽象概念。同时揭示了隐喻概念的体验性、派生性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校园文化这个大的教育场内,大学生道德心理体系的建构也伴随着由“知”到“行”的过程,道德认知生活化、道德情感现实化、道德意志体系化以及道德行为日常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融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类、统计学等学科内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和模式,科学阐释其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运行过程,基于大数据信息透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认知成效,将认知模式和认知逻辑相结合,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模式,科学提高青年大学生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大+时间名词”的认知方式,揭示“大+时间名词(+的)”结构表达时的主观情感倾向及该情感倾向产生的原因,梳理该结构产生情感倾向的认知路径.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特殊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对教学语法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基本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汉光线概念结构语义延伸机制及体验基础系统地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光线概念结构为其他概念的体验和认知提供参照,并且英汉两种语言在光线概念隐喻投射机制中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由此进一步印证隐喻的体验普遍适应性及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对隐喻的主动构建性。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将生物学观点引入心理学领域,其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也译为"格局").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受同化、顺化(也译为"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概念词汇化的机制的解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