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人类不健康的环境意识与观念,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生态批评语言学分析扣例证的方法,对语篇语言中与当代生态世界观相悖的、反映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破碎性思想的非生态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建构生态语篇进行了探讨,指出建构生态语篇应该在语篇中尽量避免运用含有非生态因素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使用生态的、绿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语法结构,表达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提出生态语篇有助于引领人们形成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观,促使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行动,并促进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平等相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可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隐喻;人类语言中也不乏关于自然的隐喻.常见的自然之隐喻有自然是人、自然是上帝写的书、自然是机器及其变体形式自然是仓库和地球是热力发动机、自然是母亲和自然是网等.这些隐喻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自然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隐喻可以影响并调整人类的生态意识,因此,语言研究者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生态隐喻反映人类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梭罗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隐喻,对其中的动物隐喻、季节隐喻及处所隐喻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挖掘自然文学鉴赏的新角度,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梭罗作品传达了一种乐观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未来生态批评的方向,有益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劳伦斯的经典作品《儿子与情人》,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劳伦斯在小说中精心描述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之带来的严重影响,表明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失衡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揭露,劳伦斯旨在呼吁人们尊重外在的自然,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关注人内在的精神生态并对其和谐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思想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的生态意识和深邃的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基于修辞批评的理论框架重构批评隐喻分析,采取隐喻描写、隐喻解释与隐喻评价的步骤,依托自建的治国理政生态话语的语料库,对绿色化话语、美丽中国话语以及生态文明制度话语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对治国理政生态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与评价,可揭示隐喻背后的修辞动机,即国家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7.
地球话语与行星视野是西方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1968年以来,西方学者围绕生态批评与地方、地球及行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及21世纪后这三个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西方生态批评中地球话语与行星视野的凸显,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西语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的一个短篇小说《萨帕塔的眼睛》进行了分析,发现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旨在推动西语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并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斯科特·斯洛维克以美国西部生态批评,尤其以美国西南部环境文学研究为例,就如何探寻环境文学中的地方和全球意义,如何扩大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做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生态批评现阶段关于"地方"的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世界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在特性与共性、地方与全球、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生态批评或者说环境文学研究就应该积极探寻这些关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Charteris-Black在从语言、认知和语用维度阐释隐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方法进一步从社会、批评和意识形态角度分析隐喻,并提出一种新的隐喻分析模式——批评隐喻分析。隐喻具有意识形态构建功能,批评隐喻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分析隐喻,更应该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重要补充方法,结合社会历史语境进行意识形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批评视角,后殖民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和兼容性,是后殖民批评内部"环境转向"和生态批评内部"后殖民转向"共同推动的结果。该学说的构建拓展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两种理论的话语空间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策略和研究范式,并赋予相关文本崭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西部小说持续而执著地关注和叙述西部人们的生存状态,追求和谐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特征,体现了西部作家自觉的生态意识以及构建生态文明图景的多元探索.创作中表现在皈依自然的传统生态意识、诗意栖居的现代生态意识、聚焦寻根的文化生态意识、自我超越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关怀生命的人文生态意识等五个方面.深入发掘西部小说中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态,认识其价值和不足,不仅对西部地域小说,对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是现代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构建生态文明,就是在意识层面改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强化人与自然的平等,以构建生态意识文明;在法律层面健全法制而约束人类行为,以构建生态法治文明;在实践层面注重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构建生态行为文明。这些都是要使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想深入到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汉语经济语篇中,且具有系统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经济事件的工具。总结其中的隐喻模式,有助于我们培养、加强隐喻思维和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类语篇。同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够帮助留学生建构汉语隐喻思维、有效地习得汉语,理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始源域,增强汉语经济文本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话题,刘文良的学术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是该学术领域颇富创见的一项研究成果。鲜明的创新意识,精巧的辩证之思,突出的文本意识,浓郁的中国情结,是该著鲜明的个性。该论著着力于构建一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诗意之厦”,为中西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实现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和信息时代,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们将目光转向地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应时而起,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虽然相对滞后,但在西方正式提出“生态批评”这一系统化、理论化概念之前.中国在古代哲学、古代文论和生态作品构建等方面早就自觉地运用了生态批评的理论或方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和深刻生态批评思想,这是一种历史自觉,也就是说中国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大大领先于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概念的西方.由于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再加上中国工业发展滞后和近现代国难当头的原因,中国并未在在生态批评领域形成系统化的观点和体系,而且中国现当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也存在着题材单一和模仿西方的问题,这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批评是新世纪文论界的一大显学,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态圈这一大语境下,以独特的生态批评视角和对全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从其兴起、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等三方面,对中国17年来的生态批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体性的分析评述,肯定了生态批评的多声调为我们昭示了中国文艺学与时俱进的前景,指出了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对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认为中国学界完全可以藉此来参与国际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系统考察,具体分析了该作品中旨在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命名”、恢复人与自然连续性的“生态语法”、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态叙事”、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濒危语言拯救的诸种表现和可能。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其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般语言系统和非文学性话语文本,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生态语言学批评,既可拓展生态语言学批评的应用范围,也可拓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批评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语言和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后期起,美国的"生态批评"在美国西部大学中得到相当的响应并广为传之,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既反映了美国固有的西部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当代文化批评的开拓精神和全球意识;在中国当今的生态建设中,文学文本、传统意义、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全球意识下的生态文化批评"是一个亟需开拓的文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