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中应运而生。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视野将表明文学参与现实问题的学科转向。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表现在从文本形式研究到内容本体追问的转向、从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关注实在性存在的转向、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向以生命为中心的文本阅读转向三个方面。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意味着重新整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趋势,意味着从本体回归的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殖民元素和旅行叙事使该小说成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研究的两个热点层面。结合后殖民和生态批评理论,透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破解文本中的种族语码和西方霸权话语,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双层统治逻辑。白人殖民者在发展的伪装下,通过暴力统治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部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把原住民和动物视为他者而无情地进行了杀戮,给非洲的种族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后殖民理论的知识谱系,后殖民思想大体可以分为殖民主义批评(反军事殖民)、新殖民主义批评(反经济、政治殖民)、后殖民主义批评(反文化殖民)和内部殖民主义批评(反少数话语殖民)四个阶段。探讨了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联,以及存在诸多异差之处。分析认为:后殖民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既取得一定的文化反响,引起中国文化界一度的批评热潮,然而因为理解的偏颇和某些学人的剑走偏锋,又出现一些歧误偏差。  相似文献   

5.
摘要:二十一世纪初期,生态批评领域掀起了一阵新浪潮,后殖民生态批评为文学的生态研究注入了新生力量,其中的动物研 究和动物批评维度也随之发展。库切的小说注重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关注动物在人类霸权下的生存困境,揭露人类理性文 明的丑陋本质。以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库切的小说,能够呼吁人类重新建立人与动物和谐的伦理关系,倡导人类敬畏 生命并给予万物人文关怀,维护动物权益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生态批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生态批评是后殖民理论与生态批评相互借鉴及融合的产物。这一文学理论思潮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经过本世纪初的进一步发展与演进,于2010年前后得以正式确立。通过对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建构历程的追溯以及对本领域核心研究成果的引介,反思其对相关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WSaid)采用“对位阅读”批评方法,从文学、地理与空间、社会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的多维视角,对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为我们透视出后殖民批评视野中别样的景观。赛义德的后殖民文化批评方法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思考和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非小说文学作品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在《幽暗国度》中,奈保尔用西方批评家的视角嘲讽了印度文化中的种种不足。而在《印度:受伤的文明》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中,他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印度在民族复苏过程中遇到的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通过剖析奈保尔笔下充满殖民暴力的环境书写与残留在印度社会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唤起读者对后殖民语境下的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呼吁重建一个种族平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比较与数据统计方法、旨在对当代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与转向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生态批评数据,并对照前三十年(1979-2009)的生态批评数据,对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近十年生态批评中国学术态势的四个转向:1)深层议题转向;2)前沿热点转向;3)中国经验与话语主体意识的勃兴;4)哲学、社会学转向。本研究进而对中国生态批评的未来进行方向预测,即前沿性、社会化、中国化(传统资源回溯与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打上民族主义印记。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中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论理论及其视角在中国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同时也促动了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经典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启发了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转风吹草动,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在中国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理论旅行: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历程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打上民族主义印记.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中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论理论及其视角在中国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同时也促动了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学经典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启发了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转风吹草动,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研究在中国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时间角度界定殖民电影与后殖民电影,即反映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的电影,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反映殖民主义时期的电影;二、反映新殖民主义时期的电影;三、反映内部殖民主义时期的电影;四、反映后殖民时期的电影。这些时期的电影主要从两个视角拍摄,第一,前宗主国和第一、二世界视角,旨在表明"白色文明使者"如何拯救"有色的他者";第二,前殖民地和第三、四世界视角,旨在批判"文明使者"在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时期犯下的罪恶。  相似文献   

13.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文坛很少有作家能像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作品那样,引发涉及后殖民与后现代各种理论的广泛解读与研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文学与历史权威的对抗、文化政治的霸权、流散写作以及生态批评等各种视角,在库切研究领域,几乎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与国外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相比,国内学界对于库切作品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对迄今国内外的库切研究作了细致梳理与评述,并阐明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趋势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下半叶,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曾发生三大转向,即文化转向、进化转向、生态转向。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三大转向,并揭明它们可资以实现整合的学理基础,本研究首先对三大转向的发生脉络与逻辑,以及其产物亦即新兴研究取向——主要指社会文化心理学取向、进化社会心理学取向、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相对于旧有主导性研究取向的比较优势分别进行简要梳理;而后,基于元理论的视角,以"人的多重性存在"为逻辑起点,对三大转向赖以发生的底层逻辑的整合进行探析,由此建构出整合性元理论框架。该整合性元理论框架建基于,并表征着一种具有统摄性、包容性及辩证性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后殖民理论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许多学者发现,后殖民理论虽然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新颖视角,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跨文化研究,特别是中西研究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中国学界提出了“汉学主义”这一受东方主义启发但又有别于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替代理论。对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政治层面进行反思,可以探讨意识形态和政治批评如何影响学术的客观、中立和公正性,认识后殖民理论在跨文化研究方面的不足,也可理解汉学主义理论为何是一个可以弥补后殖民理论之不足、促进文化自觉和学术创新的可行性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西方学术理论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在诸家后殖民理论中,斯皮瓦克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己的特色,也即解构、女权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后殖民批评,但是较之赛义德的批评理论,她的理论虽具有强烈的挑战性,但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本文通过细读斯皮瓦克的几部主要著作,从中梳理出她的批评理论的发展线索及其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独特之处,对于中国学者深入研究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8.
库切的小说《耻》展现了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社会面貌。在新南非的后殖民语境中,白人失去了话语权和土地,与动物他者一样沦为边缘群体。后殖民主义为种族他者发声,而后殖民生态批评则将关怀的范畴扩展至动物他者。在这两种学说所构成的后殖民视角中,南非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种族他者与动物他者的边缘境遇得以审视。在库切的叙事中,动物生存范式对于边缘群体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学主义"的理论自提出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诸多评论"汉学主义"的学者中,基本上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提出"汉学主义"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赞扬和鼓励。第二种认为"汉学主义"虽然有意义和价值,但问题也不少,应该质疑批评以促使其进一步完善。第三种认为"汉学主义"是东方主义的翻版,既然已有后殖民理论,就没有必要提出名目虽新却没有创意的什么"主义",而且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本身也问题不少,"汉学主义"以有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难以成立。通过回应以张西平和赵稀方二位先生为代表的后两种批评意见,可以更深入理解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后殖民理论,澄清一些对"汉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误解,并回答对汉学研究、中西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问题:"汉学主义"理论是不是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是否还有价值?中西研究和中国知识生产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的后殖民理论受到中国学界的接纳和重视,进而运用于中国的批评实践,获得了一些有创意的新见.但也有某些后殖民批评在望文生义中完成了误操作,断言"五四"文论(话语)的现代转型是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的结果,对"五四"以来引进西方文论的现象,只见其失,不见其得.这将导致对中国近现代文论、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对于这种批评倾向应努力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