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感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思维现象,它曾经给艺术家、科学家带来了巨大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走出了困惑,因此,它一直倍受赞扬,并且,被一些人神化了。奇妙的灵感之谜,在诗人郭沫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他认为,“诗当由灵感迸出”,光凭技巧努力“做”出来的诗,无论艺术性多么多,总是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灵感激发,才是优秀诗歌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他的诗集《女神》,爱情诗集《瓶》,以及后来收集在《恢复》集子里的许多诗,都是在灵感状态下创作的精品,也可以说,是诗人灵感狂涛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诗歌史上并不多见,引人深思。深入探讨郭沫若在灵感状态下的诗歌创作,对于了解艺术的某些特殊规律,破译诗歌灵感之谜,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薇 《理论界》2008,(9):125-126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雪莱的《西风颂》分别是中英咏秋诗中的精品。两首诗又同是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产物。但由于受到各自民族的诗学理论、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两首诗在审美取向和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杜诗重在抒情,《西风颂》重在讲理。其次,两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但杜诗中借“秋”的意象夹杂了些许“文仕不遇”的人生感叹;而雪莱的诗则更理性的思考着生命的规律。再次,杜诗以悲为基调,并无放眼未来之意;雪莱的诗则悲中带欢,于现实中看到了未来。  相似文献   

3.
几乎和拜伦同时,在文学中出现了另一个卓越的英国革命浪漫主义代表,伟大的英国诗人雪莱。他的政治和美学观点和拜伦很相近,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不调和的批判也完全和拜伦一样,但雪莱也还以拜伦几乎没有接触到的一些新的主题思想丰富了英国文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比较雪莱和拜伦的时候,注意到这两位伟大英国诗人各自的特点。恩格斯认为拜伦的特徵在於他对社会政治的讽刺和抒情式的“热烈的情感”;而在雪莱,他首先指出,他的天才的洞察力使他看出人类未来的命运。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写道:“雪莱是个天才的预言家,拜伦则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对当时社会的尖锐的讽刺;他们二人在工人中拥有最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影响着诗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英国诗人雪莱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变形”,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对语言符号实现其审美变异,使常规语言在他们笔下被强化、浓缩、颠倒、扭曲、断裂等,从而将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诗中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6.
对于诗人张永波来说,诗的存在正是诗人的歌喉,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他所要表现的却是精神上的唯美,而这种唯美是自我存在的朦胧意思。在张永波的诗里,无论是他的石油诗还是其他类别的诗歌题材,都能看到那种坚强、不屈、勇气和奉献,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性的回归。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仅仅要做自己的诗人,更要做一个时代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作为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雪莱的诗歌在总体上表现出了对于作为"自然"的正义的不懈追求.他通过描写自然、赞美自然而去寻找古希腊思想中作为"自然"的正义,以云雀、普罗米修斯作为时代精神和追求正义的象征,以乌托邦作为正义的实现之途.其可贵之处是以诗揭示了正义.  相似文献   

8.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9.
一 自从柏拉图将甜言蜜语的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西方诗人写下了一系列为诗辩护的文字。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锡德尼的《为诗一辩》(1583)与浪漫主义时代雪莱的《为诗辩护》(1821),是这类诗辩中最辉煌的篇章。然而,使后代的研究者深感惊愕的是,这些对诗歌所作的热情赞颂,都毫无例外地浸染着柏拉图主义的色彩,被柏拉图所放逐的诗人竟成了他精神遗产的真正继承人。雪莱诗论中的柏拉图主义,更是西方文  相似文献   

10.
一、意象组接:诗性语言的活动 对于诗来说,意象是经过诗的显象语词外化并呈现给人们的。然而这种外化是如何进行的呢?换言之,意象怎样成为诗中的意象、语言怎样成为诗的语言的呢?作为诗的基本语言单位,单纯意象(实现了对象主体的内容、构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情景的图象的自主完形的意象。参见拙文《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意象分类模式》,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在语词的外化表现上实际只是一连串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譬如“风”、“雨”“离愁”“乡梦”,孤立地看,它们是无法被称为诗的语言、诗的意象的。它们只是构成组接的要件。诚如苏姗·朗格所说:“诗人创造的并不是一串连缀起来的词语,词语仅仅是他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他创造了诗歌的因素。这些因素则是他写诗时所调遣、所平衡、所招展、所强化或所营造的东西。”(《情感与形式》)应当说,语词是通过诗人按照诗性的法则与目标在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因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大都经历过有意识冲决传统文化氛围,放眼世界的精神经历,这个精神经历或多或少或短暂或持久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创作道路的走向。纵观徐志摩的思想主张和创作道路,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尤其是对华兹华斯、济慈、拜伦、雪莱等为代表的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认证。他在被冠之以”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的同时,又几乎被公认为思想感情“浮”、“杂”的特点,比如,他的弃政从文的轻易之举,他的左右开弓的政  相似文献   

13.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者之一,阿多诺的语言思想广泛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成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思想资源。阿多诺认为,语言是抒情诗与社会的媒介,通过语言自身的言说和允诺,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产生了和解的契机。他把抒情诗看作“审美语言”重建的重要文学形式,以内在批判的方式对诗与意识形态、诗歌语言的言说、诗的个体表达与集体表达、诗歌语言与历史性等主题进行了哲学阐释,揭示出诗歌作为构型性语言对于重新赢获词语的美学尊严以及总体化社会中人的解放所具有的重要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李成希谈到徐志摩的诗歌,人们一开始就认定它是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浪漫派诗人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与徐志摩同时代的人常把他比作雪莱;卞之琳说徐志摩没有超过19世纪浪漫派的一步①;梁实秋也曾说过,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大半是模仿近代英国诗,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卓绝千古的伟大领袖人物,又是举世称誉的诗人。作为“诗人政治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的领导风格迥异于一般的政治家和领导者。他的诗人气质、他对诗的执着爱好和深厚修养,时时表现在他的领导活动之中。他的领导活动因此而洋溢着诗的激情,渗透着诗的哲理,蕴含着诗的美感和趣味,因而给人以诗意的启迪、诗情的感染和诗美的享受,具有特殊的魅力。这种进入诗的境界的领导艺术,笔者概括为“诗化领导艺术”。在毛泽东半个多世纪的领导活动中,这种“诗化”的领导艺术贯彻始终,表现在诸多方面,形成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独特风格,闪…  相似文献   

16.
艾青继承中外诗歌形神美的美学传统,特别重视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诗人作为语言的艺术家,其重要本领之一,就是要“以形象使一切抽象的变成具体”。他所创作的作品大都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给人以“色授神与”之美。艾青曾说:“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这是诗人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描绘自然景物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因为诗歌同一切艺术一样,“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如果对于事物的“外形和本质”不能“具体地把握”,也就无从“抽象”,无从“再到具体”了,因为第一个…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9.
张九龄是盛唐之初的重要诗人,其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诗和感遇诗中,二者虽在取材和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在整体上却表现出一致的审美风格,即可用清省醇厚加以概括。“清”主要指语言的清新自然、意象的清洁高雅和意境营造的清淡自然;“省”指的是语言简洁明快;“醇厚”一方面指诗歌思想内涵纯正厚重,另一方面指艺术手法纯熟、典雅,以及基于这两个方面产生深厚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丰富广泛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是复杂的,但其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内容,却可以用他的六句诗表现出来。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两句代表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后四句反映了杜甫对人民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