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屈原的悲剧形象,曾经两度出现在郭沫若的笔下。一九二○年写了独幕戏剧诗《湘累》,一九四二年又写了五幕话剧《屈原》。郭老一生,作剧二十(我把剧诗也算在里边),而获得这种一写再写之幸的历史人物,除了聂(?)姊弟(剧诗《棠棣之花》、话剧《聂(?)》、话剧《棠棣之花》),也只有诗人屈原了。《湘累》是五四时期诗名远播的《女神》中的一篇剧诗,《屈原》是他在抗战时期六大史剧的压卷之作,创作时间相距二十余年。那么多年以后旧题新作,自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里想就两篇作品从悲剧的诗到诗的悲剧,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明嘉靖年间,李默、邹守愚所编《全唐诗选》以儒家传统诗教为宗旨,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倡导温柔敦厚、雍睦和平之风,重视诗歌对人性情的归正与涵养作用.其选诗以高棅《唐诗正声》为主要底本而参之以高棅《唐诗品汇》和杨士弘《唐音》,具体选诗体现出以李白五古为正宗,重视李商隐、张籍、王建等中晚唐诗人的鲜明特色.此选给予盛唐以下诗人,特别是晚唐诗人以高度关注,在明中期的诗歌复古思潮中弹出异响,客观上为中晚唐诗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桦林》是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众多经典诗歌中的一首.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诗歌的语言,以轻喜剧的形式来“呈自然之美”、“传人间之爱”和“言生命是美丽而优雅的坚守之志”.诗中的轻喜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5.
年前,撰《全唐诗无考卷考》,已刊《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2期,意欲对《全唐诗》中无世次爵里可考的诗人,作全面的梳理。今撰续考,一考诗人时代生平,二查核诗之载籍出处,三甄辨作者及诗之重出、误收。本文包括《全唐诗》卷七七一至七七三中全部诗人共40家,不当之处,尚请教正。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以其极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咏昭君诗对清代女性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红楼梦》咏昭君诗的悲怨主题和批判精神为女性诗人所继承,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女性诗人也有不少歌颂昭君和亲之功的诗作,这是对《红楼梦》和历代昭君诗悲怨主题的反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肯定.在诗歌的呈现形式方面,女性诗人对《红楼梦》亦有借鉴.其系列咏史诗如《红楼梦》组诗一样,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明显增强,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而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提高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清代女性诗人的咏昭君诗接受现象,是《红楼梦》广泛传播与阅读下的产物,应该纳入《红楼梦》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状物小诗,这首诗常常被评论者们从审美角度解读为诗人“以禅入诗”的典范之作.本文以这首诗的创作语境为切入点,分别从文本和寓意两方面分析该诗,并结合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将其阐释为一种私人语境下的个性述说.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以其极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咏昭君诗对清代女性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红楼梦》咏昭君诗的悲怨主题和批判精神为女性诗人所继承,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女性诗人也有不少歌颂昭君和亲之功的诗作,这是对《红楼梦》和历代昭君诗悲怨主题的反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肯定.在诗歌的呈现形式方面,女性诗人对《红楼梦》亦有借鉴.其系列咏史诗如《红楼梦》组诗一样,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明显增强,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而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提高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清代女性诗人的咏昭君诗接受现象,是《红楼梦》广泛传播与阅读下的产物,应该纳入《红楼梦》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中州集》由魏道明编辑、商衡手抄的《国朝百家诗略》与其所"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两部分组成,这是造成《中州集》前后体例不一的关键性原因。《中州集》不仅是集金代诗人诗作之大成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具有明显的编年性质,为后人研究金代诗歌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中州集》每人一篇的作者小传,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料学价值:一是众多小传中的传主事迹可补《金史》之阙;二是小传载录了数以十计诗人的各类书目,而成为了《金代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小传中以例举或评曰的形式,收录了"正集"之外的82人的207首"集外诗"。《中州集》"诗传合一"的编辑体例,"以诗传史"的编辑思想,"以年为序"的编辑方法,对后世诗选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东莞籍名流张其淦于晚清至民国间编纂了广东最大亦最重要的县域诗歌总集《东莞诗录》65卷。此书是在前贤的基础上完成的。明陈琏、祁顺曾编《宝安诗录》初、续辑,蔡均曾编《东莞诗集》,但均不传。清邓淳与罗嘉蓉所编《宝安诗正》,罗嘉蓉与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续集,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再续集,为《东莞诗录》所直接取材。由于广采资料,且纠正了邓淳狭隘“诗教”观之偏失,《东莞诗录》后出转胜,取材更宏博,内容更丰富,安排亦更周详。不过该书也存在裁汰过严及替古人改诗之缺陷。附《东莞诗录》而行的张其淦《吟芷居诗话》,诗学书目鲜少著录,实为有价值之文学批评著述。它以莞诗为品骘对象,评论笃实,对诗家及其作品往往有到位的点评。由于受作者的遗民心态影响,《吟芷居诗话》对遗民诗人极力表彰,对“贰臣”诗人则大加贬斥,既因人而存诗,亦因诗而存人。  相似文献   

12.
<正>《哀希腊》一诗,见于英国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杰作《唐璜》第三章中;诗人借一位希腊歌手之口,在唐璜和海甸的婚礼上将它唱出.歌手缅怀古希腊的灿烂文明和文治武功,以感奋当时处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希腊人民,激励他们为民族解放而奋起斗争,表达出歌手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诗共十六节,可分四  相似文献   

13.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15.
《宋诗拾遗》不在选优,重在补阙,多收三流或末流诗人之诗,其小传中有关诗人著述与登进士时间的记载,其诗前小序与诗中自注及编者的按语等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拾遗》也存在着编次失当、误收或析一人为二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7.
清代梁章钜的《南浦诗话》是一部区域特征十分鲜明的诗话,其撰辑缘起于梁氏对浦邑诗学的关注,所列论的范围虽然只限于闽北浦城一邑之诗人、诗作和诗事,然却反映了浦邑自唐至明数代诗歌的盛衰革替。《南浦诗话》又通于方志,或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或因诗存事,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浦城诗人及其诗作赖此书得以保存流传;又博于诗事,考述了浦邑众多地方诗人的生平事迹及与其诗歌创作相关之事;并创新性地从家族诗歌创作史之角度治区域诗话。这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区域诗话。  相似文献   

18.
阮籍《咏怀诗》中的鸟意象,不仅描绘着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同时也构筑着诗人遗世独立的理想世界,传达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鸟意象既是诗人内心的挣扎、向往和反抗的写照。也是整个时代有着忧世情怀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悲情色彩,诗人借助孤独之鸟、高洁之鸟与卑微之鸟的不同意象进行了隐晦的传达。  相似文献   

19.
《诗家鼎脔》一书,历来认为是宋佚名或元佚名编选,惟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载此书编者为戴复古。此说虽不知所据,然据戴复古生平经历及与《诗家鼎脔》所选九十余位诗人之交游唱和之事实,可以作为《持静斋书目》之旁证,判定为戴复古无疑。《诗家鼎脔》可视为江湖诗派之微型选本,更是戴复古个人好友的诗歌选集。  相似文献   

20.
考证《毛诗补传》,从释诗特点来看,戴氏解《诗》讲求实证,尽可能以史实、风物民情、俗语以及各种名物制度诠释诗语,力求还原诗语之本义;从诗学观点来看,戴氏解《诗》重诗旨。围绕“旨”之传达,戴氏考析诗人之“意”与作品之“辞”的复杂关系,以及诗的“喻象”、“借比”对“诗旨”的表现意义,提出“托”于表象以见“旨”的诗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