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省旅游业从起步至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但相对于全国来说,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以《山西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公报》为数据来源,运用区域经济学区域差异测度指标中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山西省11个行政区域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分别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总结出促进或制约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山西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安徽省统计年鉴,归纳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认为资源禀赋、地理空间位置、初期经济差异是其主要成因。据此,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一是坚持适度倾斜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二是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包含技术进步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选取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泰尔熵)、产业高级化(第三与第二产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衡阳市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目前衡阳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就动态外部性而言,专业化仍是推动衡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衡阳市的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均有待提升。因此应加强创新驱动、坚持发展工业和加快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全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1980—2008年江苏省各类产业和职业的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特化系数法,对江苏省人口职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江苏省三大产业的人口结构遵循全国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提高。其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幅度不断加快。人口产业结构类型由正三角型,经过鼓型过渡型,向倒三角型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从事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5.
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就1985—2009年间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影响的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相关性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同样并不显著,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跨时和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下降,在收入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的这一关系几乎普遍成立。通过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证明了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及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由于就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这一关系是成立的。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例外的情况。在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说明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可能是由于其进入了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应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应采取相同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1990-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三产业虽具有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强,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是很明显。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各个地区区位、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突出其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协调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协调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优化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提高内陆地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第三,提升内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第四,利用财政手段在漳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和龙岩地区吸引投资;第五,加快推进福州、泉州和厦门地区的跨越发展;第六,加强各行政地区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8—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在降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同时,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发展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初级化不利于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相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构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后发现,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水平在金融发展影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随着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会强化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开发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2006至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国家级开发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水平;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提升了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对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有显著提升,但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却被降低;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有益于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提升,但降低了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差异:长江上游地区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下游地区则显著促进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板数据,运用基准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经济差距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能显著缩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人口集聚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存在以产业结构为门槛的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越过相应门槛值,人口集聚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越大;人口集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研究结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发展中营造平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导致实现低碳发展的困难程度迥然,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名副其实的高碳大省,如何在山西省实现低碳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发展的前进步伐。山西省高碳现状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而更深层次的法律原因则是民商法与经济法这一对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制不到位。解决山西省高碳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适用民商法理顺市场关系,并且运用经济法实现高耗能产业转型发展,走一条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78-2008年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轨迹的比较可知,人口重心演变轨迹是前20年缓慢、稳定地向西南移动,在2000年以后向东南方向移动,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小;分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第二产业分布的重新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落后地区分享繁荣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国外经典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等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学者今后研究方向的选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联系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陕北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处在其文化圈内的陕北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为进一步促进陕北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文化经济发展新理念、加速文化创新、深入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实现陕北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陕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上相符合。但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很突出,因此应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壁垒,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1 to 2016,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population-weighted variation coefficient to study the evolution path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e disparities, then decomposes and compares spatial and industrial disparities of economy and financ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eg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e disparities present an inverted U-shaped trend, inter-regional and intra-regional disparities in non-agricultural section are key factor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Non-agricultural disparities of economic and finance development in Bohai Rim Economic Circle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can well account for main part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higher than economical agglomeration degree in non-agricultural section of eastern region, which causes devia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finance differ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adaptive financial diffusion from core areas such as Beijing and Shanghai to surrounding areas and channel financial resource of urban area to rural area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finance.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调整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决定调整的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调整的主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促进产业升级,不仅涉及以信息化为内容的工业化,还涉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资本和市场向优势企业的集中,优化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环境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较多关注公众个体日常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机制,往往忽视了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基于CGSS2013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构建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嵌套模型,对中国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微观个体层面上,居住在农村的居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较多,教育水平较高的公众实施较多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媒体使用、环境污染感知、政治参与及政府信任对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在宏观省级层面,经济发展、产业比重合理调整可以激发地区公众平均环境参与行为,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垃圾清运量的增加和PM2.5浓度升高,会促进地区公众平均环境治理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