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数据显示,当前毕业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可以说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提高学生们的竞争力。因此,从当前大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国家、社会、家庭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将部分资源投入大学生就业中。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迅速并准确地找到切入点。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单位,要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起正确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大众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差会导致社会发展速度变慢。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视角,分析目前社会中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现状及改变方式;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不充分问题;加强制度设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整体质量;以此满足当前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改变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4.
杨绍琼 《南方论刊》2010,(12):88-89,94
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可持续就业能力,就隐性素质而言,要求培养学生一种潜在的职业价值观;就显性素质而言,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专业技能等。要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教育者和决策者的思想转变是前提,良好的社会和校园氛围营造是保障,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通力合作是关键,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是核心。  相似文献   

5.
张雪 《中文信息》2013,(10):121-121
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为研究目的,从心理学角度中的个性利益动机出发,以实际个案为载体探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而且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全方位的巨大影响,导致了用人单位门槛提高,就业机会锐减;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择业观念扭曲;高校课程体系陈旧,培养模式不合理性突出;政策支持明显不足,政策阻滞严重等后果.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只有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拓展更大的就业空间;加强政府就业调控,加大就业的政策支持;完善高校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困扰社会的难题,大学生为了就业不惜牺牲各方面的利益,使得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不仅要立足社会,还要加强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也应该注重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推进高校创业教育 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成龙  彭阳红 《云梦学刊》2009,30(5):124-127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活动开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破解日趋紧张的社会就业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偏颇、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应当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核心因素是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做为人才供给方,肩负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建立清晰的培养目标,运用课程地图技术强化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关联,加强就业能力专门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校园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完成社会适应准备,以顺利融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校教育中一个日益迫切的课题。本文从就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切人,探求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校园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视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和职业观的教育,注重就业心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  相似文献   

12.
人格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格和就业能力的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乎社会民生之本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基层意识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积极到基层工作服务、锻炼成长,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教学课程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来培养大学生基层意识,对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科学规划、转变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意愿、增强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运山  刘丽荣 《理论界》2010,(11):185-187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科学教育观是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实践的发展,明晰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揭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探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提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该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全过程,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性教育,是涵盖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从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内容在内的系统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师范生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党建是提高师范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首先对高校师范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指出了高校党建和师范生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高校党建对师范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优势;最后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分别从思想建设、服务意识、工作方式、机制保障等四个途径探讨了高校党建工作对师范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吴荣军 《理论界》2008,(12):191-193
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由于受到招生规模、培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就业观念、市场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现象。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对接意识,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人才市场规范化建设,积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无边界职业生涯视阈下的就业能力不同于传统的职业生涯及其视野下的就业能力。在带来新的就业能力层次改变的同时,也给职业成功的标准带来新的变化。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能力结构与传统职业生涯的能力结构也发生着改变。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模型构建,对于提高高校有关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能力培养,更好地让现代大学生适应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步伐,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建利 《理论界》2014,(6):171-173
大学生的就业是大学生及其家庭的重大事件,本文讨论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就业能力关键要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型说明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嵌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通用技能及情商主要通过通识教育获得,专业技能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育获得,工作经验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及实习获得,职业发展学习主要通过就业教育指导获得。大学生需不断反思和评估在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培养的就业能力,获得职场上所需要的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准就业能力向市场就业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