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民族国家中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其关系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对我国新疆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了伊犁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原因及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的对策,以利于巩固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促进睦邻友好.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灭国后,其族南迁帕米尔高原,因此,哈萨克族中的主要部落乌孙,不是2000 多年前立国于西域的乌孙,而是10-12世纪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兀孙,该部多数人后随术赤和拔都迁居金帐汗国;哈萨克族的族源也不是2000多年前的乌孙,而是汉朝的奄蔡、南北朝的曷截及他们的后裔──唐朝的可萨突厥。  相似文献   

3.
一、塞种的起源及其分布 中外史学家部公认乌孙族是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可是乌孙族原来并不在伊犁河流域,而是居于敦煌,祁连间,于公元前160年左右才西徙伊犁河流域,因而乌孙未到伊犁河之前,塞种与大月氏族已先游牧于该地,所以《汉书·西域传》称:“乌孙国……本塞种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可知乌孙虽在伊犁河一带建国,其中融入的塞种之民是不少的,现在于哈萨克族的克昔恰克、阿尔根等部落中仍  相似文献   

4.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杨丽萍 《民族学刊》2013,4(3):81-85,122-123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具有不同表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等若干类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应根据类型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56个民族的族别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何群 《民族学刊》2020,11(1):51-59, 132-133
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大多面临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何一致起来的问题。利用“田野回望”这一认识和研究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无论是作为俄罗斯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图瓦,回望莫斯科,回望俄罗斯,回望中央、核心,在图瓦感受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把脉俄罗斯社会凝聚状况。研究显示,图瓦族传统文化功能依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大量吸收了俄罗斯文化及现代文化要素;“图瓦族”-“我们是图瓦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意识尚很浓厚,同时俄罗斯国家认同明确,并迫切希望本族、本地区获得高速发展。图瓦个案表明,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民族关系的主流表现为民族共生,文化吸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日益一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6,69(6):16-25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论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本文认为,矛盾冲突并非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固有属性和全部内容。文章从辨析认同的基本特性入手,分别考察了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族群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说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的事实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袁娥  丁爱华 《民族学刊》2011,2(5):18-23,92
综观当下学界有关族群的国家认同研究,大多从族群与国家关系的互动视角来探讨,而鲜有通过全面探析族群音乐文化事项来诠释国家认同问题。本文基于对世居云南最西北、怒江的上游腹地——云南省贡山县阿怒人的实证调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事项,分析根植于阿怒人族性中的国家认同意识,以期在学术上增添一个解读国家认同的视角,并为探寻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共生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是世居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古老民族,是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乌孙、塞种、月氏、康居、阿兰等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列夫申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各部及各草原的叙述》中说,哈萨克是很早就有的古代部族之一,其族名也出现较早。哈萨克族是有1000多万人口的跨国民族,主要活动在地跨欧亚大陆的哈萨克草原上(杭爱山、阿勒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天山至乌拉尔山、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至耶底里河一带及加依克河流域。中国的哈萨克族约有120万,多与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族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民族、公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的弱化,从二元认同到一元认同,国家的同质化,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国家认同统一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新疆的木垒、巴里坤、伊犁、甘肃省的阿克塞和青海省海西州的阿尔顿曲克,以及苏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家,是中亚细亚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出现了乌孙和康居的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很快就垮台了。康居和乌孙的后裔后来成为哈萨克民族的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产生了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还创造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的剪贴艺术。这些剪贴图案内容丰富、造型别致、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哈萨克民族,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哈萨克族的剪贴所用的材料,最早和最普遍的是剪薄毡,剪薄毡最早起源何时何地,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毡子出现的时代很早。目前所见新疆最早的毡类标本,是罗布诺尔地区  相似文献   

13.
苗王崇拜意识与苗族国家认同意识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联关系,苗王崇拜意识的淡化、模糊、消亡,意味着苗族国家认同意识的良性转向、发展与强化。但二者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表象对立,其间涵藏着苗民族代际相传的族性张力,糅杂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族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族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部落在哈萨克语方言形成中的作用周正成哈萨克族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他们中间主要有三大部落:大部(大玉孜),中部(中玉孜)、小部(小玉孜)。每个大部落又分为若干小部落。如大部又分为:乌孙、康居、杜拉特、加拉伊尔;中部分为:阿...  相似文献   

16.
雷勇 《世界民族》2011,(2):9-14
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其成员对族群文化的反思性行为,是社会现代性的产物。它经由文化层面的冲突、反省和调整而得以形成。跨界民族在文化认同区分、凝聚和动员等主要功用的基础上对族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民族国家应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引领跨界民族完成其现代建构,即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各少数民族有两个根,一个根是自己的民族,一个根是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的就是留住这两个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需要社会心态的健全为其基本条件。社会心态的健全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表现为自我的四个新变化和新进展,即:其一,自我开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历程。其二,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需求。其三,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社会需求、其四。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完善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国家、区域之内,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以及移民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群认同理论的探讨,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萨克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族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塞种、月氏、乌孙、康居、匈奴及以后的突厥、葛逻禄、哈喇契丹、克烈、乃蛮、钦察等。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习惯法。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又制定一系列法典、条例。因此,对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哈萨克法进行探讨,将有助于其社会历史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靖西市、那坡县、东兴市居民的抽样调研结果表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的国籍和户籍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认识的不足、基层治理能力等是影响调研对象"五个认同"的重要因素.及时有效解决嫁入中越边境的越南妇女的入籍问题、坚定不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深入推进族际文化交流以提升族际认同、教育引导群众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突出增强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力等是提升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认同度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