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2.
网络恶搞流行现状及其管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奇特的网络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网络恶搞大致有五种典型类型,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夸张的发泄形式迎合了网络青年的心理需求,二是宽松的社会环境对娱乐化的纵容以及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为网络恶搞提供了孳生土壤。管制网络恶搞主要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维护基本的道德底线;二是如何界定网络恶搞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的随意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无限性等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和模式的变革,让传播现象由于道德约束力的下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网络恶搞,正是在这样的传播空间滋生并快速蔓延的,其传播范围广泛,对社会道德体系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作为复合型传播平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多高校甚至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校园局域网,学生在信息获取、交际、娱乐和生活等各方面对网络形成了很强的依赖,"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现象逐渐形成。"高校网络亚传播圈"丰富了高校学生的人格特征,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应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系统实施。  相似文献   

5.
对电影作品的网络"恶搞"是我国网络产业发展的新产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其显著特点。网络"恶搞"能够迅速流行有深刻的文化和技术背景。从性质上说,网络"恶搞"属于新型文艺评论,也具备构成改编作品的条件。网络"恶搞"在网络的传播可能对电影作品的著作权、相关主体的名誉权和肖像权构成侵犯,尽管如此,我们应当在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寻求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健身娱乐产品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费行为及其传染机理,以健身娱乐产品互联网消费传染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健身娱乐产品在线口碑的调查,基于其网络特征应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SIRS方法,分析在线口碑传播对健身娱乐产品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不同消费者在互联网消费传染过程中不同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在线口碑传播对健身娱乐业的互联网消费传染行为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促进作用不同,从而找出健身娱乐产品销售量增长的关键人群与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类型的传播者所展现出的不同消费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电视、电影和网络成了大众最直接、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大众在娱乐时反叛传统的审美观,出现了强烈的审丑倾向。此文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恶搞三个方面对大众娱乐审丑的表现进行分析,指出要对大众娱乐时走进嗜丑误区的现状进行必要的审美导向,最后提出正确的审丑观。  相似文献   

8.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实用、生动活泼,不但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向。回顾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其演变规律是外在形式上从简单到多样化,表达意图上从自由的网络交际、文化恶搞到话语权的诉求需要等;其演变动因离不开网民娱乐生活需求、生活压力排遣以及监督权的追求等原因;其传播影响着数字化时代汉语言的纯洁性、文化传播的伦理观、社会价值观、文化的创新性等方面。展望其未来,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会持续升温;网络流行语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新闻热点事件、表达诉求类网络流行语将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网络欺凌是个人或群体借助互联网,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对受害者实施的有目的性、重复性、暴力性并在客观上造成伤害的行为。近年来,群体性网络欺凌呈现出跨时空、跨媒体、跨圈层泛滥的趋势:一方面,“恶评党”“黑粉”“键盘侠”“祖安”等网络族群表现出非理性的攻击和聚集性的欺凌,屡屡造成网络暴力舆情;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消费网络文化产品和使用社交媒体时所遭遇到的群体性网络欺凌现象愈加常见,成为全球互联网研究和青年研究的热点。群体性网络欺凌中所彰显的群体动力、欺凌者身份异化和道德推脱解释了中国互联网环境中网暴现象的发生、衍变与传播,也为未来的网络安全、监管与网络素养教育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1.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版权法上的地位是由其在网络上所发挥的功能决定的。当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信息内容的提供者直接参与信息交流时,即其在充当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角色时,其实际在版权法中居于信息"发布者"的地位;当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电子邮件账号而充当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时,其仅起到一个"传输管道"的作用;当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主机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是介于发布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一种新型信息主体。  相似文献   

12.
或由于偏见与歧视或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原因,老年人话语在现代社会话语中一直处于弱势,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中老年人话语的拓展,首先要靠老年人自己,在健康和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掌握电脑和网络知识,然后才能借助网络优势来展示自我,树立形象。其次是靠社会的力量,以老年人在线组织来创建老年人网络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写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写作思维表现为四个特点:“简”表现在思维的感性化,简约化;“趣”表现在思维的简洁明快,诙谐幽默;“狂”表现在思维的天马行空,尽情挥洒个性;“真”表现在思维的多样率真和写作无功利本色带来的豁达精神。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计算机网络犯罪远远比当初单一的计算机时代更令人困扰,计算机网络犯罪所带来的新型的犯罪问题的速度也大大超出了人的想象和制定法制的速度,如何利用现有的法律程序规范计算机犯罪及如何在现有网络的犯罪前提下制定出最切实可行的法规也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有利于大学生多元知识时代精神的形成 ,扩大社会交往的对象和空间 ,塑造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但互联网也使大学生面临西方尤其是美国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还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退化 ,对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建设网上“文化海关” ,净化网络信息 ;办好校园网站 ,丰富信息 ,增强吸引力 ;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许多语言教学专家认为,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为此,作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在利用互连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技术座架的加载之下,网络意识形态日益烙印了虚假谣言遮蔽真实信息、情感驱逐理性的“后真相”特征。真假待辨的拟态环境失焦、真假不辨的数字鸿沟加深、真假难辨的信息传播熵增等是网络意识形态典型的后真相症候。追问网络意识形态的失“真”因由,主要存在情感至上的非理性化、个体驱动的去中心化、负面取向的偏向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外来侵扰的迭代化等。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后真相症候需要对症施药,坚持创设有益拟态环境、管控数字资源、甄别意识形态问题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需讲究宏微策略,于宏观层面做到正面回应、负面限流、侧面引流;于微观层面推动全媒体时代的迭代更新、融合发展,做好“正能量”“管得住”“用得好”的议程设置,释放行业协会、头部媒体的自建自治效能,培育个体延迟判断、理性冷静、查找证据的媒介素养等。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六市1884名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文章对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介入程度、网络行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网络的认知及其与网络行为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探讨.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的网络社会生活介入程度总体适度;网络行为取向主要集中在工具性行为与情感性行为;性别、文化程度与地域因素对工具性网络行为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情感性网络行为的影响;青少年的网络认知与网络行为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