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3年4月11日-13日,"全国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高级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与会代表从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教育券制度的理论观点及实施对策,并就教育券制度的国际经验,教育券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教育券制度实施的前提、模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育券制度的推广,教育券制度与增加教育选择、提高教育效率和促进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教育券制度与民办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孔丹凤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是经济学说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它标志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对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仅对《国富论...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问题”是围绕斯密两部著作中的人性论矛盾而出现的,我们从斯密的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辨证关系,以及利己与理性的不等同性两个特征中可以看出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体现出水乳交融的整体性。斯密本人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写作过程和研究思路以及他的思想体系的哲学背景都体现出他并没有将利己心和同情心,进而将经济学和哲学分裂开来,而是以特有的离析方式完成了他思想体系的统一性,达到了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度整体性和交融性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浙江省长兴县出台了《长兴县教育局关于教育券使用办法的通知》 ,开始了我国内地实施教育券制度的尝试。长兴县实施教育券制度的改革迄今为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 0 0 1年夏天至 2 0 0 2年秋季。此阶段针对长兴县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 ,提出扶持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改革目标 ,力图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教育券主要面向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放。凡就读民办学校的新生可获得一张面额为人民币 50 0元的教育券 ,报名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面额为 30 0元的教…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公共教育券计划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行,至今,全美只有个别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实施了该计划。公共教育券计划缓慢而曲折的发展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公共教育券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其合法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激烈论争;既得利益集团在公共教育券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过程中反抗所造成的强大阻力;美国两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制度层面的改革对教育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教育券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券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理论对教育券进行了分析,结合长兴县教育券制度的实践,提出了在我国实施教育券制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苏格兰启蒙"的思想运动中,亚当.斯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角色,他的思想或明或隐地影响着我们,虽然他更多地属于文化史上的角色,但是一些现实的问题仍让我们觉得重回斯密理论体系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斯密问题"虽然最早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9世纪末提出并用来质疑斯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背后的理论冲突,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样有益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论似乎早已有定论。这个定论是指:人们通常以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是多元的、不一贯的、充满着相互抵触观点的理论。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相当流行①。围绕着价值源泉问题,人们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初版,以下简称《国富论》)中阐述其价值论时,混同了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提出了互不一致的各种论点,诸如耗费劳动论,支配和购买劳动论,生产三要素成本论即三收入论以及供求论等。还有人认为,亚当·斯密从《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762—1763,以下简称《演讲》)到《国富论》(1776),在价值论方面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即从效用论转到了劳动论,于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两部著作在价值论上的对照也成了一个问题。对于流行已久的这些观念,近些年来在国外的一些文献中已经受到怀疑和挑战②,我国著名学者陈岱孙在其《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一书中已提出了他的极富启发性的不同见解③。本文试图重评斯密的价值——价格论。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问题"是围绕斯密两部著作中的人性论矛盾而出现的,我们从斯密的利已动机和利他动机的辨证关系,以及利己与理性的不等同性两个特征中可以看出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体现出水乳交融的整体性.斯密本人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写作过程和研究思路以及他的思想体系的哲学背景都体现出他并没有将利己心和同情心,进而将经济学和哲学分裂开来,而是以特有的离析方式完成了他思想体系的统一性,达到了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度整体性和交融性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亚当·斯密问题”争论至今,推动了学界对斯密体系准确和深入的认识。关于自爱与同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达成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各种新的斯密问题仍不断从新的角度和层次提出,其中近期引起较多关注的是《道德情操论》第一版和第六版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虚荣出发的解释进路,为新旧斯密问题的解答展现了新的前景。作为自爱与同情的辩证运动的结果,虚荣不仅连接着《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改善自身境遇的动机,还是《道德情操论》第一版至第六版的神奇跳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教育券的视角出发,对教育凭证制度的运行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到经费制度与凭证制度在内容、行为特征和制度绩效等方面的异同,为教育凭证制度提供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12.
从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 2 0 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经历了多次革命 ,其理论逐渐得以完善 ,并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文拟对经济学的几次重大的革命作一简要评述 ,由此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得到更加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为以后民族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民族理论、历史理论方面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尤其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和白寿彝“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理论,高屋建瓴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货币为人服务”作为一种货币理念是马克思在1847年提出的,2004年在《富国律》中实现,间隔138年。期间人们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其中欧文.费雪和凯恩斯贡献卓越。经济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发放标准”问题,其答案“货币为人服务”曾经在马克思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可惜被计划体制误解。弗里德曼是首个在货币中引入“人”的人,他使传统的“物币理论”变成了“物币人币折中理论”,“货币为人服务”理念取得阶段性胜利。《富国律》提出了完全的“人币理论”与“模型”,使消灭“失业、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成为可能,从而马克思所提出的“货币为人服务”的思想得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掘维吾尔古籍《福乐智慧》中蕴含的性健康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探讨维吾尔民族中世纪的健康思想与行为准则。结论认为《福乐智慧》主张“性繁衍”的民族发展思想,提倡“性节欲”的养生思想,强调“性理智”的调控思想。该书同时也是一部维吾尔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性健康启示意义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财神信仰的复苏与繁荣是有目共睹的现象,这既表现在对财神的广泛崇拜方面,也体现在文艺作品对财神信仰的较多反映上。学术界对财神信仰的研究主要从财神本体、财神功能、祭(接)财神仪式、当代财神信仰复兴及原因等四个方面展开,对财神信仰的研究在观念、理论、方法上都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是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至今方兴未艾,也在国际税法领域引发了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对这种政府性投资机构在东道国的投资所得课税问题的争论。目前,主权财富基金多被视为与政府所有或控制的机构而获得单边豁免、相互豁免或视同私人投资者等三种税收处理方式。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应当基于欧盟《利息税指令》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税收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富民”理想在我国古已有之,由于我国历史上一直奉行的家族财产共有制,强化等级秩序,剥夺卑幼行使财产处分权,否定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强化对土地的控制,妨碍土地的自由买卖,抑制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与中华学都强调反思自身和高扬理性,但中华学更致力于以科学理性精神改造中华民族的思维.美国学体现出跨学科性、反思性、地域性等学科特点,中华学具有综合性、天人合一性(即自然地域与民族人文相统一性)、实践性等学科特质.美国学至今依然是一门松散的学科,中华学比之美国学有着明确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