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宫体诗的当代批评及其政治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武帝因对太子萧统有所衔恨 ,在萧统死后舍弃其子萧欢 ,而以其弟萧纲为皇位继承人。这一做法引起朝野的不满。在萧纲被册立为太子后不久 ,就有人利用太子宫中所作之诗多涉艳情而加以攻讦 ,并特意冠以“宫体”之名——这是带有政治意义的事件。而对所谓“宫体”诗的政治性、道德性批评 ,在梁代已经渐见流行 ,并为后人从不同需要出发加以承袭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学史研究中,宫体诗几乎是被否定的。今天看来,这种评价或许还可商榷。(一) 究竟何谓宫体诗?“宫体”之称,起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东宫”(太子所居)之意。《梁书·简文帝纪》云,萧纲为诗“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同书《徐攡传》则说,徐攡作诗“好为新变”;他任萧纲的太子家令时,其“文体既别,春坊(即东宫)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这里只说到宫体诗是一种“新变”的文体,具有“轻艳”的风格,未说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隋书·经籍志》则说萧纲之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也就是说,宫体诗是艳诗,其内容是描绘女性和男女情事。刘肃《大  相似文献   

3.
萧纲赋考论     
现存萧纲赋按内容可分为述志赋、抒情赋、咏物赋、宫体赋、游戏逞才赋五类,其中宫体赋最有特色。萧纲宫体赋的描摹程式是由咏物到咏女性,写作倾向上只为描摹而描摹,不动感情。由此推理,萧纲对赋的理解相当通脱,题材无所约束,描写无所顾忌,符合其"放荡为文"的文学观。《悔赋》作于侯景乱中,是萧纲少有的严肃主题的作品,萧纲借此痛定思痛、批判现实,表达勘定战乱、中兴国家的信心。《悔赋》与宫体赋主题截然不同,这对于反思宫体文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宫体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宫体”之名,最早起于人们对徐摛作品的称呼?读菏椤ば鞊ご吩?“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徐摛由于周舍的推荐,曾做晋安王萧纲的侍读,中大通三年五月(531年),萧纲入为皇太子,徐摛随之入京簿驮谡庖荒?他的诗体在春坊即太子的东宫流行起来了。东宫尽学徐搞体,自然包括皇太子萧纲在内,所以《梁书·简文帝本纪》载:“(帝)雅好题诗,共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宫体。”但是由于《玉台新咏》没有收录徐摛的作品,他残存的几首诗也看不出宫体的特点,而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宫体,影响很大,后人往往根据上面达段话,以为宫体是由简文帝的诗歌而得名的,误将景从响应者当作了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5.
宫体诗是中国古代诗坛上一种反映荒淫的宫廷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份,浮艳绮靡的诗歌流派。它起源于梁简帝。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指出:“梁简帝提倡写色情诗。他自言:‘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梁书·简文帝纪》)宫体的名称就由此而来。”简文帝萧纲不但自己带  相似文献   

6.
梁代宫体之名的缘起者徐摛是简文帝萧纲的老师,很受萧纲器重.他独特的文学思想对萧纲等人深有影响,推动了宫体诗产生他的创作题材突破了永明体以咏物为主的限制,涉及到了内帷;他作诗好为"新变",诗风糅合了永明体的精致和元嘉体的抒情,其艳丽的辞句则开了宫体诗派华美风格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梁朝宫体赋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宫体之文与宫体之赋 “宫体”之名最早出现在《梁书·徐摛传》中,《徐摛传》说:“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以后的学者在论述宫体诗时,都习惯引用这段话来作为宫体诗兴起的原始依据。其实这段话并没有说“摛文”仅仅是指诗。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中,诗和文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可以包括诗在内,但并不就等于诗。“宫体”最早是对徐摛之文的称谓,但徐摛的作品大多散佚了,无法从他的作品中来考察其“宫体之文”的范围。因此,我们只好从文的概念入手来考察其范围了。  相似文献   

8.
一、“齐梁体”界说五言诗发展到南朝,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山水勃兴,声色并作,诗歌体制已大异于曩昔。南朝人很喜欢用“体”来描绘这些“变体”诗,比如,称谢灵运等以模山范水为主体的诗歌为“谢灵运体”,称沈约等以讲究声病为主体的诗歌为“永明体”,称萧纲等以绮艳轻靡为主体的诗歌为“宫体”等等。这些所谓“体”,以某一具体特征为对象,特指其一定的基本内涵,造语形象简洁,定性也是准确的。对后人认识这些“体”,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辩驳了视徐摛为"宫体诗"创始人之说,指出徐摛所创"宫体"实为"宫体文",首先体现于教命之书的写作上,其后再扩大至其他文类;其特点为文体的创新.由此判断,这之后的由萧纲为主创立的"宫体诗"当与之一样,都在于文体的创新,而无关乎特定题材(包括女性题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萧纲诗歌为分析对象,探究其与前人作品的语言差异,总结渗透于萧纲女性、写景等不同题材诗歌中的共同语言追求,由之观察"宫体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参照萧绎《法宝联璧序》等文献,可以发现梁代宫体诗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普通年间至中大通前期为宫体形成期,此时的主力是萧纲的幕僚,中心在萧纲藩府;中大通后期至大同六年前后为与京师文风融合期,此时主力是萧纲东宫官员和倾向于宫体的士人,中心在萧纲东宫府;大同六年以后至梁末为盛行期,此时宫体弥漫朝野。每一阶段大约都是十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还原梁代中后期文坛原貌,为考定《玉台新咏》编纂时间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1.
萧纲与楚辞     
本文通过对梁简文帝萧纲的生平经历、文学理论以及诗文创作的分析研究来考察萧纲与楚辞的关系,进而对楚辞的艺术性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现今常被学者使用的萧统文集只承认27首诗为萧统所作。而以辑录于南宋初期的五卷本萧统文集、《艺文类聚》所收萧统诗歌为主要基础,参照《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类要》《乐府诗集》等类书总集,择其善本,一一考订现存萧统诗歌的真伪,可确认34首为萧统所作,另8首存疑诗作,因有重要文献依据,也不能轻易否定。《古诗纪》等明代辑佚文集,因多淆乱,不宜作为主要文献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大量萧统诗轻易划归萧纲名下,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特征的偏颇认识,也带来二萧诗歌风格具有重要差异的误解,并影响到相关的梁代文学派别、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凉州籍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考察李益的边塞诗会发现,他的诗歌极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上极为讲究,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善于在其边塞诗中运用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善于将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音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以司马光的诗歌为文本,试图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来探究其思想,尤其是以其边塞诗及一些咏怀诗为切入点,结合有宋以来的社会现状和民族矛盾来揭示其对民族问题的看法,以期加深对其人思想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的佛理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粹演说佛理,表示对佛理的深切体悟与自己的宗派倾向,且展示其时佛教发展大势;另一类,则是在言理中加进景物的描写,景与理相合相融,使作品具有文学的情味.柳宗元的佛理诗,又与他的贬谪经历紧密相连,贬永州时的作品,因回归朝廷的希望尚存,在言理之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冷静与平和;继贬柳州,对回归朝廷彻底绝望之后,作品借佛理、佛教中事,来表现其内心凄怆哀怨之情,与其诗骚怨的主体风格相合.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以词风淡雅而不缺真情,哀婉凄艳而不媚俗让无数人倾倒。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风格近于南唐后主与北宋晏几道。然而他的边塞词却另有一番味道,雄浑大气的外表下,处处透出苍凉悲壮的气息。本文将选取一部分边塞词,结合纳兰性德的生平,从怎样的苦与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等几个方面浅析他在边塞词中流露出的痛苦与悲愁。  相似文献   

17.
梁武帝其人其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梁武帝萧衍的评价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其发迹、对宗室的态度、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诗歌创作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勾勒出一个真实的“萧衍”  相似文献   

18.
岑参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一生两度出塞,历时五六年,对边地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反思,创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其中作于凉州的七首诗,情感意蕴丰厚,广为传诵。这七首诗或记行踪述战事;或抒壮志发乡思;或怀前贤念友朋;或描名胜、绘风情。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表露了诗人在凉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堪称诗人前半生艰辛跋涉的心灵史诗;同时岑参以诗歌为媒介把凉州的物候地貌、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内地,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岑参的凉州诗又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于明末著述的《读杜小笺》对杜甫的《秋兴八首》作了笺注,入清之后,《钱注杜诗》又更为详尽地为这八首诗作了注解。两次笺注侧重不同,方法各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钱氏在“天崩地解”之后,于笺注《秋兴八首》中,以史证诗,寄寓其对前明的忠诚,满怀遗民之痛。  相似文献   

20.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岑参是唐代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边塞诗人。在他的边塞诗中,突出地反映了他出塞与思乡、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心态。这不仅与他的家庭背景、个人气质等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解读岑参的矛盾心态,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诗人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