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恕  曾向红 《世界民族》2006,84(4):13-21
2005年法国发生了一场因外来移民不幸触电身亡而引发的席卷全国甚至波及到邻国的骚乱。文章认为,这场骚乱并不是穆斯林移民与法国本土居民之间的种族冲突,而是外来移民文化与主流的法兰西文化间出现的隔阂,尤其是阿拉伯移民所带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法国政府奉行的以同化移民为主要目标的“共和模式”理念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后果的显现;只有明确在一个国家内部各种文化所拥有权利的合理限度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流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相互调适、磨合,使非主流文化融合到主流文化中,才能消弭这种移民文化与移民所在国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而维持国家的统一认同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李光 《世界民族》2012,(4):57-63
伊斯兰教作为德国的第二大宗教,在德国的穆斯林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为穆斯林们提供宗教需求之外,伊斯兰教组织还承担了社会保障的责任,这使得穆斯林移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日益依赖伊斯兰教组织。伊斯兰教组织大多与穆斯林移民的母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得穆斯林社区与德国主流社会相隔离。德国社会的世俗主义倾向与穆斯林社区不断强化的宗教信仰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主要体现在宗教仪式、教育、着装以及清真寺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复合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分析。使用宗教文化类型概念,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方式进行整体特征分析,为比较研究奠定一个合理的学术基础,然后再深入各个地区了解不同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的特点,最终形成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多样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实践形态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在美国的传播、美国穆斯林人口与社会网络、宗教对话与社会关系重建等问题的叙述和分析,获得了以下初步认识:第一,伊斯兰教在美洲大陆的早期传播几乎与哥伦布横跨大西洋的航海活动同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第二,伊斯兰教是当今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较高的生育率、移民和宗教皈依等将会使美国穆斯林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第三,美国穆斯林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已成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第四,美国穆斯林温和包容,他们以清真寺和社团组织为平台,致力于宗教对话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努力重塑穆斯林的公共形象。第五,受各种复杂因素的持续影响,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偏见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如何实现穆斯林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不仅取决于穆斯林群体的自我调适,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群体特别是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聚礼,从宗教角度上来讲,只是一种宗教活动,是穆斯林重要的宗教功修之一。然而,在中国大环境里,穆斯林聚礼也体现出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寻找集体归宿感;提供交流;历史上曾动员穆斯林积极抗日、保家卫国;宣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促进民族团结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22日,在富有"最和平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恐怖枪击事件。人们多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视角分析其原因,缺乏族群间"认同"层面的深层次解读。文章认为,造成"7·22"事件的关键原因在于挪威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互不认同";而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穆斯林群体的长期负面宣传,则是挪威当地民众对外来移民"不认同"的主要根源;全球化的今天唯有提倡、做到"信仰自由、认同多元、包容他者、兼济天下",社会方能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7.
战后移民的持续到来迫使荷兰放弃"非移民国家"观念,承认移民永久化。1983年,荷兰出台少数族群政策,开始系统地处理外来移民问题。少数族群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外来移民构成的少数族群,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三个方面,旨在保持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同时促进他们融入荷兰社会,带有明显的多元文化主义特征。由于荷兰经济低迷,少数族群政策的成效差强人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荷兰少数族群社会经济隔离状况日益显露,反移民情绪高涨,少数族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广州市流动穆斯林抽样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入的结构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入由心理融入、经济和社会融入、行为适应、文化接纳等四个维度构成。广州市流动穆斯林在四个维度上的融入程度与特征各不相同。影响因素中年龄、居留时间、月收入、职业类型、交流语言、本市民族工作的看法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广州市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2000年搬迁至浙江省H村13户三峡移民的调查,从生计恢复、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关系重建等维度,描述和分析了十多年来移民社会融入的过程和结果。认为移民社会融入诸维度是内在关联的整体,且存在相互加强的可能,少部分移民因此陷入相对孤立的境地,衍生一种介入型的贫困,因而有必要反思与改进一刀切的移民安置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0.
陈文 《世界民族》2011,(3):83-93
本文所称"越美混血儿"指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士兵和其他驻越人员与越南妇女生下的孩子。他们在越南时备受社会歧视,被称为"生命的尘埃"。虽然后来美国政府出台政策允许他们移民到美国,但他们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西北回族聚居区的清真寺和道堂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伊斯兰教内部教派与门宦的组织模式及穆斯林民间社会的经济整合机制.历史上在民族、宗教上层(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知识各界精英)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地区的各大清真寺和道堂都拥有包括土地、房屋在内的雄厚的"瓦克夫"(宗教寺产)以维持清真寺的各项开支,并开展相应的公益事业.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造及社会领域的科层化发展,当前西北地区的各大清真寺和道堂举办宗教活动和建筑维修等各项开支主要依靠在市场经济中崛起的民族工商业者的支持和广大信教群众的自愿奉献.由于西部社会工业化、城市化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穆斯林经济收入有限,一部分穆斯林尚未摆脱贫困,加之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的缺位,导致当代西部回族聚居区的清真寺经济和道堂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依赖性强,普遍缺乏开展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东穆斯林的逐年增长,经宗教部门批准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了穆斯林宗教活动的需求,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与使用也成为困扰穆斯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难题。本文就广东省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文献材料及实地调研,对西藏的"藏回"及流动回族作一简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藏族和回族关系形成的客观因素.本文认为,最早进入西藏的穆斯林人发展成为今天的"藏回",融入了当地社会,与藏族和睦共处,这是经由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方支持,回族和藏族之间在社会分工中形成互补、文化上借鉴、宗教上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结果;而当前大批流动的回族在西藏的融入程度较小,这同样有客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宗教包容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一个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方式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力图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本文对这一问题予以分析,并且集中阐述马来西亚是如何通过尊重国民的宗教信仰来实现国内的宗教包容。马来西亚的宗教问题给宗教包容带来了新的考验,比如:天主教刊物《先驱报》要求在该刊物上使用"阿拉"一词。现在,虽然最高法院已经允许《先驱报》可以使用"阿拉"二字,但是有关当局出于国内安全原因的考虑,曾委婉的建议该刊还是不要使用为佳。这也是针对国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所出现的一些纷争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如暴力纵火烧毁教堂、烧毁穆斯林祈祷室以及将猪头扔进清真寺之类的事件偶有发生等。因此,宗教包容的前提是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宗教包容是安邦兴国的策略之一。任何社会都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欲减少宗教冲突,宗教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宗教包容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一个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方式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力图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本文对这一问题予以分析,并且集中阐述马来西亚是如何通过尊重国民的宗教信仰来实现国内的宗教包容。马来西亚的宗教问题给宗教包容带来了新的考验,比如:天主教刊物《先驱报》要求在该刊物上使用"阿拉"一词。现在,虽然最高法院已经允许《先驱报》可以使用"阿拉"二字,但是有关当局出于国内安全原因的考虑,曾委婉的建议该刊还是不要使用为佳。这也是针对国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所出现的一些纷争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如暴力纵火烧毁教堂、烧毁穆斯林祈祷室以及将猪头扔进清真寺之类的事件偶有发生等。因此,宗教包容的前提是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宗教包容是安邦兴国的策略之一。任何社会都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欲减少宗教冲突,宗教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与民族宗教问题密切相关。在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重视东正教,忽视伊斯兰教,厚此薄彼的做法激活了穆斯林民族对于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向往,导致宗教和民族热情高涨,民族间流血冲突不断,东正教徒和穆斯林矛盾加剧。苏联穆斯林的行为表明,伊斯兰教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国家保护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并非要反对国家政权和谋求分离。因此,重新认识苏维埃国家和穆斯林民族的互动关系,对于多民族国家处理好穆斯林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尔及利亚战争前后是法国历史上针对阿尔及利亚移民 (以下简称“阿移民”)的种族歧视达到极端的时期。法国政府和法国种族主义者对阿移民先后采取了侮蔑性宣传、行为限制乃至屠杀的政策 ;法国公众则从与阿移民和睦相处发展到对其悲惨处境持冷漠态度 ,有人甚至在“十月大屠杀”时成为法国种族主义者的帮凶 ,只有极少数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和平民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从总体上来看 ,在二战结束到 1 96 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这段时期内 ,阿移民在法国的社会地位呈下降趋势 ,其生活条件不断恶化。而上述变化均与阿尔及利亚战争及法国政局的动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朝觐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具有了深层意蕴和文化内涵。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朝觐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一个典型的"过渡礼仪",是引起穆斯林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的一个宗教礼仪活动。理解朝觐文化的深层内涵,我们认为朝觐可以视为穆斯林复命归真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群体互动的视角研究了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流动穆斯林大量进入大城市给回族社区带来了重要影响:(1)增加宗教氛围;(2)为清真寺职能发挥提供物质支持;(3)协助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4)解决"清真饮食难"问题;(5)改善文化结构,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城市回族社区也在几个方面影响了流动穆斯林:(1)职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为流动穆斯林提供生存空间;(3)提供宗教功课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和平台;(4)促使流动穆斯林自身实现文化转型;(5)相对在家乡而言部分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淡化。总之,流动穆斯林促进了大城市回族社区和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反复强调团结,而社会团结的实现需要切实有效的民族整合手段。在法兰西民族的建立和建构过程中,国家、民族和人民总是以“单一不可分”的形象对内和对外宣示,它同时也是指导民族整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历史上,该原则的确成功地塑造了现代法兰西民族,但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同质化并没有抹杀掉本土科西嘉人的特殊性,随着法国分权制行政体制的确立,科西嘉人的特殊性诉求得以在行政一法律框架内提出和解决,“单一不可分”的法兰西人民与科西嘉人民的概念之冲突被暂时搁置。但是随着二战后新移民,尤其是来自北非三国的穆斯林移民的到来,法国社会呈现了无可否认的异质性现实。在“单一不可分”原则的指导下,法国政府处理移民问题的对策是,强化固有的价值观认同,辅以社会政策层面的有限帮扶。在法治国家的制度性建设方面愈发成熟的法兰西需要认识到,宪政体制的核心与关键仍在于宪法的设计理念是否科学合理,“单一不可分”原则需要从宪法角度重新认识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