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城市空间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展开的场域,体现和内在于社会关系,同时,空间场域的变迁又型塑着社会关系。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诸如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公共空间不尽人意、城市外来工居住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以及千城一面、生态危机等问题。构建公正的城市空间形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落实人本城市化理念,构建功能性宜居和伦理性乐居双重彰显的正义空间;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拉近公共空间与市民的生活距离;朝着逐步消除城市空间不公正方向努力改革。  相似文献   

2.
住房商品化与中国城市阶层空间分布的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同质聚居”是社会分异的自然结果。但是在福利分房的制度下,住房与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压制了。住房商品化赋予了人们择居的自由,从而引发了中国城市各阶层在空间上的聚集。城市阶层在空间上的聚集适应了城市居民空间分异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因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好的城市,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之间的和谐关系。缘着城市“空间”这一线索,我们得以理解和谐城市的“物”的层面的表现。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通过“空间”建立与重建人、自然、精神三者平衡关系的历史。虽然中外城市空间形态各具特点且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却共同体现了对于空间和谐关系的持续追寻。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空间差异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和空间叠置分析相结合刻画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不仅通过本文定义的空间差异指数从宏观上定量把握经济空间差异的总体变化,而且同时从中心性、展布范围、密集性、方向和形状等多重角度揭示经济空间差异的精细变化,并从城市层面结合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给出相关解释。主要结论如下:2003~2011年,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经济和人口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经济聚集程度高于人口聚集程度。我国经济已进入沿海-内陆共轭发展的阶段,可加大对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等靠近人口重心地区以及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人口聚集较多的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拉动我国市场空间向西、向北发展,减小经济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城市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相同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的聚集,使得香港社会分层从不可视的社群分类或意识形态的分类变成可视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之间合二为一的结构,是香港式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和政治、商业集团联合作用而产生的历史性结果。本文意图通过再现香港社会阶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讨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政治集团及商业集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香港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口的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从空间分异的原因出发,社会学者反思了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即空间的隔离与社会的距离相符;空间分异不仅反映了现有的族际关系,也会导致相应的社会后果。在社会学者看来,城市的空间规划包含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一方面,城市的"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族际关系;另一方面,族际交往的空间障碍可以通过政府的介入予以调节。在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住宅规划和住房政策的制定上。这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调控空间分异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完美体现,文章通过对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阐释,指明了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方法,并通过新老大学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的对比,阐明了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城市住宅空间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城市空间拓展为大背景 ,从人是最具有“领域感”动物的观点入手 ,探讨了住宅空间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 :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依存关系 ,私有空间在人的价值上的“标签”含义 ,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水平提升的互动关系 ,城市的整体大空间与住宅空间的平衡发展等。并以中外城市空间扩张特别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住宅区演变为例 ,阐明了人对私有空间的“占有欲”在城市空间消长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学中久已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字.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城市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体现的内容也愈加的丰富多彩,包括城市地域、水文风貌、民俗风情.风光秀丽的桂林在当时便是作为“贬谪地”的城市意象出现在唐诗中,承载着诗人的离愁和愤懑,构建了一个与众各别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的投射,承载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顾慧君 《理论界》2010,(9):186-188
本文试图通过社区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上的不同与差异对于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即以社区空间这一视角考察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聚集过程。本文从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回顾中,从理论上梳理和归纳了社区公共空间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功能"解释与"意义"解释两个基本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意义上加深人们对于空间如何影响社会资本聚集过程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理解,在实际意义上也对于社区设计以及社区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校企合作,以往人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如何有效对接方面,忽略了综合性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问题。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各路人才荟萃,招生规模又大,生源地域也广,其与企业合作的空间与潜力似应更大。基于此,笔者认真梳理了近5年来河北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合办各类短训班、共建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然在当前,河北大学与企业的合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政府桥梁和推手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领域太过狭窄,学校对企业内部优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等等,导致综合性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效能无法充量发挥。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态学派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城市社会,并首次将空间与城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人类生态学派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虽然并未形成系统的社会空间理论,但提出了合理的空间论断和社会空间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08年及以前的3万余家外企数据为基础,利用"平均值+标准差"、Moran's I指数及泊松和负二项模型来研究上海外资企业引导下的经济空间布局演变、集聚和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990年之前外资极少,分布极为分散,集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1991-2000年外资空间逐步从中心城区扩展到近郊和远郊扩展,在沪西外资出现向虹桥-漕河泾-莘庄-松江新城一带集聚的特征,浦东崛起为外资的高地并以张江和金桥为中心形成集聚高地;2001-2008年外资的分布和集聚空间均向园区转移;最终,上海的外资经济空间在近郊和远郊形成了三层次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回归结果显示,外资区位选择受地方制度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不同的制度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市场在外资经济空间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已经逐渐向人性化、生态化的育人理念方向发展。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为现代化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环境心理学中感觉体验和空间行为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从中得出当前校园景观设计在环境心理学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并借此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综述,归纳、理解CPTED理论,了解CPTED实践的进展,比较完整地把握CPTED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CPTED理论在大学校园社区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以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校园社区环境设计为例,提出基于CPTED理论的社区环境设计策略;对校园社区的空间进行层次划分,并对边界类型进行分类;同时对校园社区的空间层次划分的景观隔离方式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都市高校外迁的文化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高校外迁对扩大都市文化框架、提高都市文化品位、提升都市人文素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高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都市高校外迁,应正确处理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崔鹏飞  徐建平 《河北学刊》2008,28(2):230-232
一个城市早期的规划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前途和命运。在秦皇岛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分散的城市空间架构的互补共生;二是近代社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港城发展的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校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的确存在许多不和谐音符。而要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存在错误认识,因此,全面理解依法治校的内涵,并探索依法治校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可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底蕴。合并高校的精神整合与传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合并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其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互不承认原有的精神文化、难以形成统一的精神文化、分歧和矛盾制约着合并高校的健康发展。其应对之策:一是要弘扬大学精神,推进学校实质性融合;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三是要面向世界,推进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通过对我国目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内涵、模式、功能等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互相借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可以相互借鉴的有效方案,从而加速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这一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