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时期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的数十年间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儒、佛二家的互相渗透、融契。金朝中后期是孔门禅的发轫、深化阶段。赵秉文和李纯甫是金朝"孔门禅"的中坚人物。孔门禅与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在金朝主要通过赵秉文、李纯甫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世文学代表着封建制后期已包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文学。元代乃至上溯到金末 ,文学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某种近世性的倾向 ,包括文学与市民的密切关系、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等特性 ,因而这一时期成为中国近世文学的萌生期。  相似文献   

3.
李纯甫是金代著名佛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佛学为主。以李纯甫现存著述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耶律楚才等人的著述,从自报自得的因果论;淡化空有对立,强调自性空寂的空观;不离世间法的出世法;尊异求同,三教合一等四个方面对李纯甫的佛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祁的《归潜志》在为金代中后期诗文作家立传的同时,还记述了当时文坛的各种文学活动。在以赵秉文、李纯甫为领袖的金代文人核心群体之中,又包含有许多交汇、重叠的文人创作群体。围绕这些群体开展的多种文学活动,不但密切了文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而且增进了文人之间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观点的碰撞争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正是金代"诗学为盛"的原因之一,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祖望通过为关系到两宋的治乱兴亡的重大政治事件元党禁与庆元党禁设立学案,反映了宋代儒学与政治间的互动影响及其兴衰历程,并通过考证《元党人碑》确定了元党人的范围。王梓材考察了宋末反道学的学者周密对于道学流派,以及对假道学、道学与文学相互影响的论述,丰富了对于当时思想文化的认识。全祖望为作为北宋后期开始直至南宋初期的官学并与洛学相对立的王安石新学,被朱熹视为杂学的三苏蜀学,以及宋元过渡期间被视作王、苏两派之余波的以李纯甫、赵秉文为代表的金朝儒学设置学案,肯定了道学的反对派新学与蜀学的思想史地位,阐明了王安石经学的学术价值,进而从正统立场出发批判了金代儒学代表人物李纯甫与赵秉文的三教合一论。  相似文献   

6.
裴兴荣的《金代科举与文学》一书基于对金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全面考述,呈现了女真进士制度的创建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金代学术文化的形成背景。该书对金代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也揭示了金末文风改革的历史动因。作者对金代科举考题与科场事件的分析客观、透彻,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呈现了金代文人求实与尚文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7.
金代儒学发展至金末,曾出现过一股旨在重建思想秩序和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关于金末儒学该如何定位,学界存在诸多争议。在金末儒学那里,确有汉唐儒学的底色,有苏学与程学的遗存,也有与南宋理学的碰撞,但其主体性质乃在于经由文辞追求而"治道"这一宏观设计。总体而言,金末儒学与程朱理学显然异趣,在价值诉求与表现形式等层面更接近于唐宋两代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8.
张檝为金朝词赋状元,一生风流倜傥,诗词文赋俱佳,深受时人喜爱。《田器之燕子图》联诗为金末文坛盛事之一,众多名家参与联诗,集文、诗、画为一体,属于稀世珍宝。由这一发生在西京地区的感人故事,可以窥见当时文学兴盛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李献能为金末山西籍诗人,作为金朝末期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反映记录下了种种乱离事象,表达了真实的思想感情,为金末诗坛的异彩纷呈的局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10.
刘祁的《归潜志》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金朝文学的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金末文坛各种创作思想与审美取向;十分翔实地记载了对金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各种时代背景性因素;保存了许多有关作家家世、传记、创作和评论的资料;录存了大量的诗、词、文作品;为考订金朝文学史料的真伪、正误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材料;流露出作者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观点以及对各种文学现象的审美判断。由于有关金人诗歌活动的史料流传稀少,《归潜志》尤其显得珍贵,它对今人认识、了解和研究金朝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代文学创作论贯穿着"师古"与"师心"之争。师古派的赵秉文师唐求意、崇尚忠厚之气,元好问则上追风雅,力主儒家中和之正,成为明代复古派的前身。师心派的李纯甫、李经主张以心为师,不蹈前人,对于纠正创作中缺乏创新的弊端有重要意义,开启了明代性灵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赵秉文对李白、杜甫都有极高的评价,诗至李杜,堪为千古绝唱,不应优劣抑扬于其间。同时,赵秉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个性特点或日瑕疵也有客观点评,如称李白“词胜于理”,称杜甫“未知不诗之为诗”等。其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也颇有意味,如称李白、杜甫为词人之文,他仅师其词,不师其意等。作为金代颇有影响的文宗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在李白、杜甫的研究史、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认真思辨体认。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成长于燕赵文化的沃土,他的思想品格、个性气质和光辉业绩蕴藏着燕赵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且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在升华.燕赵文化孕育了李大钊,李大钊也弘扬发展了燕赵文化.  相似文献   

14.
明初的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50年,身居宰辅之位19年,又在成化、弘治间主持文柄,确乎是当时政坛、文坛的泰斗人物。然因武宗继位之初宠信阉竖刘瑾,导致刘瑾专权四年有余,在此期间李东阳身为朝廷重臣,既未能及时铲除权奸,又未能及时急流勇退,于是有人指责他“依阿”刘瑾,有人指责他贪恋禄位,自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这样,关于李东阳的人品问题也就成了一桩讼案。实际上李东阳是个淡薄名利、为官清正、人品正直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15.
唐代李邕书法对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影响甚大,促进了赵体书风的成熟并风靡天下,成为一代书法主流.元代人通过学习李邕书法,终至出唐入晋,复古为新.  相似文献   

16.
北朝黄河以南地区在东汉建都洛阳后确立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学术中心地位 ,虽然在两晋之际一度衰落 ,但是那些南渡、北避、西逃的文士们 ,成为此后北朝学术和文艺走上复兴的重要力量 ,为南北文化与学术的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浑源龙山考     
"龙山三老"是金元之际一个著名的称号,涉及元好问、李冶、张德辉三位在金末元初声名卓著的历史人物。"龙山三老"的龙山(封龙山)又有两说,一是山西浑源,二是河北元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考察辨证,河北元氏封龙山固然得天独厚,为人所共知,而山西浑源龙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元好问有诗,麻革、刘祁有记,还有不少诗文提及龙山,足见其在金元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赵匡胤的“宋”国号 ,本来源于其篡周前亲领的节度州“宋州” ;然而由于种种的机缘巧合 ,即在赵宋当代 ,文人们对于宋国号的诠释 ,也已越来越复杂与神秘。此复杂与神秘的诠释 ,又进而广泛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的政治与文  相似文献   

19.
金代科举发展较成熟,实施时间较长,取士数量较大,民族歧视色彩不重,专门设有女真进士科,显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效应.它对文学产生过深广的影响:科举在金代文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与各民族、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出处、命运紧密相连,对其生存方式、生活特点、人生道路和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影响,丰富了作家的生活内容;科举的盛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文坛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读书、应举、典试、登第和贡院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的诗、文;科举考试在金代中、后期成为文学思想变革的杠杆,文坛领袖们利用主文取士之机扭转创作中的不良习气,倡导健康文风,收到明显成效.但是作为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金代科举有双重意义,对文学既产生过积极、有利的作用,也带给它不少消极、有害的影响;既是文学繁荣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又对文学发展有一定的滞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赵本山现象"已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现象中所折射出的不仅是20多年来赵本山喜剧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凸显出在当前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里,社会各阶层文化需求和文化选择的差异。在余秋雨、肖鹰、王蒙等学者大相径庭的观念背后,彰显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从文化、时代和社会的整体着眼,每一种声音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才能充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