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钱逍 《南方论刊》2011,(11):53-55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由法国经济学家特拉西首先在《意识形态概论》中使用,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也曾多次使用这个概念,是把它作为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来使用,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意识形态”概念却逐渐地被赋予了一种消极的理解与涵义。本文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发端开始,梳理了该思潮的流变,揭示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实质,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做出鲜明而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5,(12)
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安东尼·特拉西提出的"意识形态"一词意指"关于观念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借用了这一概念,并从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及所有制的关系等唯物史观视域对意识形态进行剖析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生产力、分工及所有制密不可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受到冲击,集体主义原则遇到巨大挑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视域的分析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含义最为歧异的概念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具有多义性,它最基本的规定是自觉的目的性和突出的操控性。从多方面的考察看,马克思确实把文学视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以后至今,"意识形态"概念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从评价性概念到描述性概念的转变,从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到包括感性意识内容的扩展,从有意识到涵盖无意识内容的延伸以及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对它的理解问题上目前国际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也曾就此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①。为了深化对它的理解,还有必要对与它相关的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一、能指意识形态和所指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能指意识形态和所指意识形态概念,‘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我们在这里借用它完全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必要。能指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某种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这一事实,不涉及其具体内容;而所指意识形态专指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研究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交际方式”或“交往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生产关系,二是指精神交际的方式、类型。这个概念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贯穿其中,还使用了“市民社会”、“私有关系”、“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和其他一些术语。同时又提出了“精神交往”这个概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列宁在早期著作中也赋予“精神交往”以重大意义。但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际辩证关系中,划分出“精神交际”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7.
引述及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须忠实于其在原著中的含义,且不应脱离原著的论说背景及语言环境。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书,在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等著作的有关论述时,某些地方不同程度地脱离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论述之具体的、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作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含义不相符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社会关系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对社会关系概念的使用极为广泛,在众多的场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概念的运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思格斯所用社会关系概念的不同含义,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关系概念的思想加以简要列述,以就正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运用社会关系概念,把社会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加写来进一步确定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afte)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概念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优化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诸范畴。以生产力为理论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其加以解剖分析。在马克思著作的文本中,这一术语既指虚假的否定意义上的概念,又指中性的肯定意义上的概念。深入理解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需要精读马克思原著,更需要以马克思基本精神来把握,即以马克思基本精神统领的深度文本解读模式来加以研究。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二重纬度,对回应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3.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艳芬 《河北学刊》2003,23(2):63-66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视域中来讨论正义问题以及它在当今的意义。首先,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简要地追溯了正义概念的历史性发展。接着,通过对美国当代学者吉尔德的《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一书的解读,强调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尤其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异化与剥削的批判、对未来共同体的规划中,蕴涵着一种崭新的、肯定性的正义观。由此,正义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在当今的生活现实之中变得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6.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明白地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们除了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外,主要是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审美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类型不过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审美意识形态涵盖。审美意识形态的命题不仅把意识形态中性化,而且割裂了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语言哲学中,意义与指称是密切相关的:意义问题就是指称问题。弗雷格是从语言出发考虑指称问题的,他讨论句子的意谓完全是为了讨论句子的意义,这也是他区分意义和意谓的主要目的。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那里,名称的指称并非外在对象,而是经过逻辑构造的命题记号。当代语言哲学家在讨论指称问题时,更多地是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做文章,这在塞斯伯利和克里普克的论述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证明。无论是在传统的意义上还是在现代的意义上,语言哲学家们讨论的指称概念并不包含任何形而上学指称的含义。形而上学指称应当是指按照概念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使用的语言所作的语言学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东 《北方论丛》2002,46(6):31-34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等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新形态,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思想启蒙和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