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嵇康、阮籍思想为代表的"竹林玄谈",上承"正始玄风",下启"中朝清谈",开创了一条颇富特色的儒道互补之路.处于魏晋交替时代白色恐怖中生息的竹林玄谈,特异的政治历史背景赋予了其突出的社会本位品格.竹林玄谈在表面旷达风流的同时流露了其独特的社会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它塑造了众多高洁俊烈、风神独秀的一代名士.同时也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声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并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包括孝之情和孝之礼。汉代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的政治化改造,注重忠孝一体。魏晋名士在儒道合流的背景下对于孝道思想进行了反思。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发挥孝之情的重要意义;竹林名士阮籍、王戎分别以自己的守丧行为指斥孝之礼的虚伪和束缚;两晋名士融合孝之情、礼矛盾,将曾经尖锐的情、礼对立消融为率性尊礼。魏晋名士对孝道的反思深化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  相似文献   

3.
情礼关系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情礼关系就有不同的看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情礼关系受到了挑战。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一批魏晋玄学名士,为了重建自己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重新关注和思考宇宙自然与人生,探讨道德与人性。随着时事的变迁,玄学名士们纷纷以不同的言、行对情礼关系做出了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我梦想……     
我家旁边有一片竹林,这片竹林十分迷人。竹林一片翠绿,一张张嫩绿的竹叶在竹妈妈的的哺育下快乐地成长着。风姐姐为竹叶娃娃伴奏,竹宝宝们便翩翩起舞,发出"沙沙"的响  相似文献   

5.
情礼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情礼关系更加受到了挑战。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一批批玄学名士,身处乱世而忧世愤俗,为了重建自己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重新关注和思考宇宙自然与人生,探讨道德与人性。随着时事的变迁,玄学名士们纷纷以不同的言、行对情礼关系做出了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方栋龙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2):60-61,85
调查分析不同毛竹林结构:不同树种组成、立竹度、均匀度、整齐度、径级等与冰雪灾受害程度的关系,并与绿竹、麻竹林对照。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毛竹林抗冻雪灾能力比绿竹、麻竹强;林型简单、高密度、竹林结构不合理及老竹多的毛竹林受灾严重,竹林中不同径级受灾毛竹比例呈近正态分布趋势。该结论可为提高毛竹林抵抗寒害能力和受灾竹林的恢复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是生态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都应当关注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竹林非“自然生”、“皆为经济栽培的产物”的意见缺乏论据。竹林分布的变化,实具有“气候变迁指示意义”。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以“竹”的分布论述秦和西汉时期的“温和”气候,是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8.
"竹林七贤"不见载于曹魏文献,不是因为政治残酷、文献缺失,而是因其在当时不被关注以及士风使然。西晋元康时期,由于贵游子弟的追慕、仿效,他们被士林关注、推崇,于是有"竹林七贤"之称,阴澹《魏纪》所载就是标志。东晋时期,随着士林热衷于"贤人"品藻话题,林下之风遂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将他们七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竹林诸人"、"竹林名士"、"竹林七贤"称之,从而完成了这一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河内竹林的自然发展概况,以及竹子所具有的简劲素雅、刚直有节、临空横展、华贵纯净、凌霜傲雪等特点及其"比德"意义,契合了七贤的道德审美理想,成为他们完善自我人格的一种自觉追求。河内竹林也因此成为"君子林"、"竹子林"和表达隐士心境的特定符号,同时七贤的竹林之游又丰厚了河内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美学界对六朝人物的研究大多是综而言之,往往抹除了六朝人物的丰富性及差异性.六朝时期有三种典型的人物:第一种为玉人型,以何晏、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主,西晋名士多有继之者,此类人物偏重于外在形象和高贵身份.第二种为任达型,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主,元康士人多属此列,此类人物偏重于身体行为和个性追求.第三种为自然型,以东晋名士为主,注重人物的人格之美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名士力图超越现实,从而达到精神上的逍遥游。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得”,人格上的完美。竹林名士的精神内蕴与竹的某些特性相暗合,因而“竹林”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他们摆脱了世俗的羁绊,用其特有的情调诠释了一个时代的风度。  相似文献   

12.
向秀《庄子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向秀《庄子注》是魏末“竹林之游”时期的作品,这是一个误解。向秀经历了正始、魏末和晋初三个文化时代,虽然注释《庄子》的工作亦完全可能开始于魏末,但是作为一部未竟的遗著,其最终“成书”,是作者的逝世时间——西晋成宁元年(公元275年)前后。在血腥的魏晋禅代道路上,向秀曾追随嵇康,以《庄子》“人性自然”为旗帜反抗司马氏虚伪的名教之治,却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政治强权,成为西晋王朝的高官。他的《庄子注》,开辟了以“入世”精神诠释《庄子》的新思路,反映了西晋前期玄学思潮的时代精神。从表面上看,向秀似乎摈弃了魏末竹林之游的偏激倾向,回归了正始之音,以《庄》学形式,重复着儒、道合一的玄学主题,但是终极关怀却发生重大变异: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被个体生命的舒适所替代,汉魏之际儒道哲学的社会批判精神被阉割,化为对一切不合理现实的认同。由于向秀《庄子注》表达了正始、竹林名士在第一次玄学思潮退潮时消极妥协的心态,不适合元康名士的理论胃口。因此,在玄学第二次高潮到来的元康时期被思想界冷落,未能流行于世。而当元康玄学因八王之乱再次跌入低谷时,其理论价值才被郭象重新发现。郭象以其完善的本体论学术方法,成功地吸收了向秀的思想精华,使“名教”与“自然”彻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1990年4月至1991年4月,对苏州虎丘山竹林因越冬夜鹭栖息而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了定期测试和观察。研究表明,适量夜鹭集居竹林,其粪便污染叶片、土壤,使竹叶气孔堵塞,CO_2扩散受阻,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水分吸收恶化,光合强度减弱,这些因素是竹林受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儒道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起源上的儒道异说,到学派上的儒道互黜,思想上的儒道互补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考察先秦儒道关系时,司马迁的一段话,成为人们形成"成见"的一个重要依据:"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沂源县位于鲁中丘陵山地中段鲁山山脉南麓,沂河蜿蜒全境。生态环境适宜鸟类生长繁殖,每年都有大量鸟类来到沂源竹林中,对竹林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笔者对鸟类栖息区的土壤酸碱度和N、P、K含量,以及竹叶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和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受害严重的竹林土壤中,N、P、K含量显著增加,土壤酸性增强,受害竹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糖含量下降,叶片光合强度减弱,影响了竹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以袁宏《名士传》之说为线索 ,把玄学分为正始、竹林、元康三个阶段 ,并指出正始玄学以老学为主 ,属老学系 ;后面两个阶段皆以庄学为主 ,属庄学系。复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伸述 ,指出正始玄学沿着以体摄用的理路 ,竹林玄学和元康玄学沿着以用显体的理路 ,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使时代所关注的中心课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东晋时期玄谈虽依然很盛 ,但于玄理没有根本的创新 ,故不可视作一个独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较之前代,魏晋士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风貌:从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引入"自然"的概念对名教思想作新的解说,到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放诞无忌,再到郭象等"名教合于自然"的合理解释,士子们终于找到了协调、安顿历史变迁中自我人生的方法.魏晋士风变迁的实质是在信仰迷失、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士子们力图重新建构人生指导理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东汉以来 ,田庄经济的发展是魏晋名士孕育生成的经济条件 ;汉魏之际险恶的政治环境是形成魏晋名士的政治原因 ;与这种经济、政治形势相呼应 ,在学术思想界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 ,广大知识分子在行为方式上既追求人性自由 ,又恪守封建礼教 ,形成所谓双重人格。至曹魏 ,一批人的这种双重人格特征已十分明显 ,它标志着魏晋名士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9.
肇自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至魏晋又一大变。“正始名士”之文清峻通脱,“竹林名士”之文华丽壮大。而在王、何、阮、嵇的散文作品中,则又呈现出人各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到吃药、饮酒。空谈是魏晋名士生活的重要内容。王瑤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也系统探讨了魏晋文人的生活习性,其中着重谈到了吃药、饮酒、清谈、栖隐、漫游和求仙学道。魏晋名士的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也就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形式。魏晋名士正是依靠这些来区别于众人,建立声誉的。如何晏、王弼、竹林七子、王谢子弟、陶潜等人,要么以清谈,要么以饮酒,或兼而有之,而著名于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