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需要新青年。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既直接关系到青年自身成长成才,也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文章运用马克思人的共同体本质理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二者高度契合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相契合的内在本质以及基本特点,表现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统一。提出了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四个维度:在目标维度上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价值维度上要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话语维度上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统一;在实践维度上要实现实践主体、责任主体与价值主体的多元统一。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桂西南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多维耦合空间,表征出“文化空间”“空间表征”“象征秩序”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特性。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中的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和社会互动礼俗性,诠释出了地方传统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  相似文献   

4.
法制现代化既是创新的过程 ,又是连续的过程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以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法文化传统为历史起点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一书对于把握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法文化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为揭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提供了丰富材料和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凝聚磅礴伟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立足二者的契合点,从如下四个维度着力,即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制度维度、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物质维度、必须坚持以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维度、必须坚持以互嵌式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维度,方能不断取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理论中关涉整合的学术资源为社区文化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化整合对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区整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有利于社区形成和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增强社区成员共同的文化归属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整合应协调好社区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社区道德文化教育的开展,同时从不同维度寻求文化整合的多元途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概念,文化现代化作为它的内在动力要素,对传统民族文化既有冲击和对抗的一面,又有对其进行文化创新和整合、构建新型民族文化体系的一面;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本文对重塑这种新型民族文化体系的途径、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普遍意义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高等教育业已形成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具有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多民族性、多语性等鲜明的特色,发挥了和正发挥着为培养民族干部,促进后进民族实现“历史跨越”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明,为民族文化变迁导向,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的“历史再飞跃”──实现现代化的不可代替的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从方向性、学理性、实践性等维度探究新型工业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做到战略谋划与策略选择相统一,有助于整体把握其产生、演进的内在规律与总体特征,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实践中,多民族文化是一个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充分考虑的特殊因素。这不仅是由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与多民族文化的关系所决定的,更是由双语教育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教育价值所决定的。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对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从文化层面剖析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应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其乡村文化振兴应该以物质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为价值维度。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应该坚持以乡土性、选择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价值选择为原则。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特色学校创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几个方面。现在存在过分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差异性或者统一性这两种价值倾向,这就导致忽略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或者产生校本课程开发同质化。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既要走具有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开发之路,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外部性,与其他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在发展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契合学生主体需要等方面彰显独特价值。这应从完善课程政策法规体系、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优化课程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宽校本课程开发渠道等角度入手,提高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实现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基于系统化的国家治理视角,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三方面,对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践。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践呈现聚焦脱贫攻坚、支援重心转向社会民生领域、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等特征,并从目标指引、价值导向和组织保障三个维度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从创新支援形式、完善考评体系、推进制度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特色经济的价值特征和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揭示出构成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与特色经济价值实现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内在经济关系,由此成为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又一理论指导.因此,在关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的探讨中,以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某种核心价值(如核心技术、工艺或独特文化等)为基础,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模式,使民族地区各具的价值、相互关联的资源和产业实现优化整合,以推进民族地区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使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有竞争力的、持续的价值增值过程,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整合社会多元文化,统一价值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四个维度: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播内容的易懂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四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作为对个人与社会或民族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把握,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或民族利益的高度自觉,同时,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也给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升华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价值选择和整合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利益关照视角。而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背景和客观要求来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获得足够的人文精神支持、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多维历史坐标及其多元价值,对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政党维度而言,在新时代的革命性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从人民维度而言,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从民族维度而言,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世界维度而言,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中国方案的世界普遍性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伦理文化作为两种异质的伦理文化形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化把握二者的契合性,实现二者辩证之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化和少数民族伦理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这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筹划少数民族新伦理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效应是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与之相类似的特征。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尊重传统民族文化,又不能为其所束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是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