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2.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为迅速改变当时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 ,曾付出高昂的代价 ,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蓬勃发展,国内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不准备过多涉及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身。仅想就开展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前提之一,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再明确一点就是:20年代苏联农村生产关系是什么性质的?是旧的资本主义,还是新的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直接影响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和评价,而且也会影响对苏联整个30年代政治和经济领域内斗争诸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入手,提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在苏联农村展开了一场旨在消灭农村的资产阶级,将农民个体所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大规模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所谓农业全盘集体化。对此问题,前苏官方一直评价很高,苏共纲领指出:“苏联农村的大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经济关系、在农民的整个生活方式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集体化使农村永远摆脱了富农的奴役,摆脱了阶级分化,摆脱了破产和贫困……千百年的农民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1]甚至把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成功模式加以理想化和规律化。即使指出其有错误,但…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的心理特点对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 :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斯大林过早提出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并过早地发展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心理更加速了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 ;斯大林粗暴、专断的个人性格对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章前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曾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直接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而且对以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带来十分消极...  相似文献   

8.
苏联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我国影响的历史,并不会随之消失。面对我国农村正在兴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开展对中苏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异同关系的比较的研究,比如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为什么都在急速中完成;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较顺利且农业生产在发展,苏联则经历了动荡且农业生产在下降;两国存在相同弊端的缘由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有五亿多农民的国家,在全国胜利地完成土地改革,推翻封建生产关系之后,是把广大农民引向社会主义,还是引向资本主义,这不仅关系着农业这个重要部门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也关系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那样: “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在土地改革结束以后,毛主席及时指出,必须趁热打铁,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多年来一直是各国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也必须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任何一个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国家,总是要实现农业集体化的;但是,怎样实现这种所有制的变革,却都  相似文献   

11.
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及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相似文献   

12.
列宁<论合作社>因历史原因,长期被人们误解为是一部论述农业集体化的论著.文章分析了斯大林如何以自己的集体化思想混淆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并区分了合作制与合作社的内涵;从而突出了<论合作社>的主题思想、希望人们发挥合作社的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于建国初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其理论起点既不是国际公认的合作原则,也不完全是马恩列的合作理论,主要是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理论起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既背离了国际合作原则又不完全遵循马恩列合作理论的特殊制度安排这是导致日后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业投入中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投入状况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是否增加农业投入的问题上,政府与农户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通过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考察,用博弈的方法阐释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提出加大农业投入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让农民“组织起来”是土改后中共农村政策的主旋律。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为了协调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新的土地所有制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有效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文章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探讨了合作化运动中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在合作化时期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弊端,认为合作化时期的规模生产仅仅是小农经济的简单累加,并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至30年代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运动的实质,是通过合作社把农民集结为信用团体单位,减少借贷的交易费用,从而把现代银行和国家金融机构吸引到农村的金融活动中来,形成以金融为切入点改良农民经济的模式。这场运动对农村经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借贷的条件所限,义赈会的资金主要为条件相对优越的农民所利用,导致了合作贷款的中农化。当合作社模式被国家政权推广为主要的农业政策时,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产生了根本的困窘:国家有责任却没有能力向全部农民放贷,无法避免贷款的广义中农化,导致了合作运动最终在中国消失。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18年春制定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平复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在农业、工业及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挽救了苏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由于实行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开始排挤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新经济政策至1936年彻底消失和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