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被称为“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确实,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巨著,在它颇具规模的理论构架中,涉及了极大部分文学理论问题。而其中,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尤引人注目。《文心雕龙》篇名中的“文心”二字,按刘勰的说法,“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为文之用心”,这不就主要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吗?因此,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文系副教授张少康继《文赋集释》、《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之后,又推出新著《<文心雕龙>新探》(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及其渊源)。全书分三部分:(一)、刘勰的生平与思想;(二)、《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及其思想渊源; (三)、《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又分十四章,从创作和欣赏二个方面,具体地考察了刘勰对文学规律和性质诸方面的论述,完整地勾画了《文心雕龙》这部  相似文献   

3.
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的时间尽管相距八百余年,然而它们各自在西方和东方文论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则早为世人公认。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我国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高成就,他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至于  相似文献   

4.
《宗经》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刘勰在《序志》中曾公开声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在关于文之枢纽的五篇文章中,《宗经》又是它们中的核心。对这个问题,清人纪晓岚、近人刘永济先生都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有过很好的说明,而祖保泉教授在《文之枢纽臆说》一文中阐述得尤为透彻。他说:“刘勰抱着宗仰孔圣人的思想来‘论文’。那么,被称作“经”的‘圣文’,很自然成了他立论的准则。‘宗经’成了他撰写《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或者说,《宗经篇》所阐明的思想成了他论文的总纲领”。祖先生所作的结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关于《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特殊地位,已经无需我多说了。本文要谈的是个人对“宗经”的看法,并附带说说对《宗经》中某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心雕龙》书名的涵义,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一开始就予以了说明,他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在这里,他用“为文之心”来解释“文心 ”,所谓“为文之心”无非是指与作者的主观意图密切相关的诸如:文人作文的动机、构思,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美学趣味等等。因此,“文心”两字实际上规定了《文心雕龙》一书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雕龙”一典出自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驺奭,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裴骃《集解》…  相似文献   

6.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很感兴趣地阅读了马宏山同志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的《〈文心雕龙〉之“道”辨》。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学审美范畴的论述,本文仅选择其中三对加以分析,借以把握刘勰庞大体系的内在线索和倾向。文学本质论:“道”与“文”《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是《原道》,它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刘勰整个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他对文学本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在《隋志》及以后的目录里多归在集部。尽管也有认为《文心》是子书的,但这种说法影响甚微,不足以改变《隋志》影响所致而形成的普遍看法。由《序志》和《诸子》两篇的对照可见,两文对作者著述用心和《文心》著作性质的表述高度一致,这就证明,刘勰本人是将《文心》当作子书来写的。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撰写《文心》的态度,也有助于理解该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文化融合的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最具理论体系色彩的文章学巨著,它的宏大体制、精密构思至今还为世人惊叹。鲁迅把它和西方的理论巨著并举,推为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诗论题记》) 《文心雕龙》本身就是文化上的一种创造。而它的出现,却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吸收了儒、佛、道诸多文化的营养,加以融合,才产生这样的硕果。因此,《文心雕龙》是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刘勰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文艺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刘勰一生著述颇丰,见之史书著录者有《文心雕龙》、《文集》、《刘子》以及众多的碑文,随着近现代《文心雕龙》学的勃兴,对刘勰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拓展。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曾说过:“人知‘文刘’而不知‘哲学’久矣,虽有辨者,用力不足,难排众口”。  相似文献   

11.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建设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的关系历来有很多争议,各家所持观点都有一些片面性,或简单否定,或强调过分,往往有失公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说意思是“神明的原理”,与他的佛学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刘勰的本体观受龙树影响很深,刘的论“道”实际包含了儒释道兼通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的“折衷”研究方法是直接受龙树中道观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桐城派后期理论家姚永朴在其《国文学》中,选择了20篇古代文论,在总结桐城文章作法的基础上,反复以刘勰的《文心雕龙》阐释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足见其对《文心雕龙》的主动接受。《国文学》中有关文学起源、文学创作、文学风格的思想,与《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不谋而合。考证《国文学》引用《文心雕龙》的篇目,能进一步见出姚永朴对刘勰文艺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语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15.
南齐刘勰著作的《文心雕龙》(以下称《文心》)和萧梁昭明太子编篡的《文选》,具有互相印证、补充、修正的作用,因此,有的学者称为姊妹书,是完全正确的。刘勰在《文心》里用自己的观点评议先秦、两汉、魏、晋、南朝的文学,有的放矢,语无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最全面、系统性最强、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富有战斗意义的论文巨著.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话篇》中称它“体大而虑周”.唐代刘知几的《史通·自叙篇》里说它:“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若甘辛殊味,丹素异采,后来祖述,识昧圆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这就是说《文心》的产生,是由于它当时时代社会的需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里也引述了《文心·原通篇》和《辨骚篇》中的话,足见鲁迅对此书的重视.《文心》的杰出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正纬》篇是针对谶纬而作的。刘勰以“宗经”思想为指导,按经验纬,指出了谶纬的虚伪诡异、乖道谬典。然而,刘勰对谶纬的认识还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其对谶纬的批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刘勰是以“宗经”而“正纬”,但是刘勰“正纬”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文”上。因此,《正纬》篇在指出谶纬的“无益经典”的同时,又从“事丰”和“辞富”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谶纬的“有助文章”,提出了“酌乎纬”,这正是《正纬》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一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齐梁时代,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于此,刘勰无疑占有重要位置。他对美学的贡献,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心雕龙》在美学上有个重要命题,即“心哉美矣”:“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序志》) 涓子的《琴心》,是以“言黄老道德之术”(范注二)的书;王孙是儒家,《巧心》即《王孙子》一篇。研究黄老或儒家哲学的书以“心”来命名,论述文章学的书,也何尝不可用“心”来命名呢?因为“心哉美矣”的“心”,就是思想、学说的根本精神。这种根本精神,即具有深刻的美学原理。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心”具有四种相互联系的美学内涵:其一,“心”是美的内核;其二,“心”创造着美;其三,“心”是审美的中心;其四,心是“文”、“质”统一的纽带。今试分别阐述之。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序志篇》中,曾明确提出“益《文心》之作也,本乎道”。这说明该书是以一定的“道”为其所本。道是他写此书立论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它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刘勰把《原道》篇作为“文之枢纽”列为全书第一篇。因此了解其所原之道的内涵,对把握全书总观点至关重要。但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历来论者分歧很大,或认为“儒家之道”;或认为“佛家之道”;或认为“道家之道”。本文的中心内容,试就“道”的“倾斜性”,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众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本文在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知音》篇的基础上,提出对“知音”一词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