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这时的会盟与西周、战国时的很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特点是会盟的次数多,类型也复杂;礼仪不够完备,有简单草率的倾向;会盟时旧有的尊卑关系遭到破坏;会盟时,夷夏之防也逐渐消失了;会盟中诚信观念丧失了;所结之盟不大稳固,背盟之事屡屡发生,且速度很快。另外,以霸主的出现为界,春秋会盟可分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特点都是与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春秋以降,诸侯国间盟会频仍,会盟礼也形成较为完备的行礼模式。楚国作为五霸之一,七雄之长,更是众多盟会之中的主要角色。楚国出身于蛮荒之地的特殊身份,使其在盟会过程中表现出与中原强国不同的行礼方式,透过这些礼仪探微,楚国实力的浮沉呈现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其思想由以武力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帝书》等三份上书中,强调了互信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同为一家"的观点。乞立赞的"三恨",为修复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吐蕃大相尚结赞与唐朝会盟于清水到平凉劫盟,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逆转,反映了尚结赞复杂的心路历程。长庆会盟是吐蕃与唐朝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可黎可足在盟文中所确立的"偃兵息人"、"患难相恤"的路线,既是对清水之盟"固结邻好,安危同体"的继承和发扬,也成为吐蕃处理与唐朝关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盟旗制度是清朝对漠南蒙占族的统治制度,盟旗各级官吏由理藩院选择蒙古王公、台吉担任,世袭周替。政令通过盟旗贯彻。盟旗制的核心是旗,若干旗组成一盟,盟长不能直接干予各旗事务和发布政令,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定期组织会盟。会盟时,清朝廷派钦差大臣参加,检阅各旗军队,巡视边防,协同盟长审查各旗箭丁、武器、马匹等。旗是蒙古地区行政区域,又是蒙古封建主的领地,旗长叫“札萨克”,“札萨克”府下设“杜萨勒克赤”(协  相似文献   

5.
举世闻名的唐蕃会盟碑,在公元823年树立于逻些(拉萨),而其盟约则于公元821年先在唐朝京都长安缔结,而后又于822年再盟于吐蕃首府逻些(拉萨)。九世纪时期,以汉蕃两文对照的文件,且不属于宗教性者,确属罕见。它给我们了解古代吐蕃的政治、社会、宗教、以及军事形势提供了一些线索。很多学者对它已作了研究,而近来尤以佐藤长(1949,1959),理查逊H·E,(1952)以及我木人(1955)为最。虽然石碑上所刻盟词字迹多处已受剥蚀,因而原文已残损不全,但仍可辨认而无疑。  相似文献   

6.
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政治上,会盟是维持霸主政治的工具,是大国结与国、壮大实力的方式,是列国维持各国内部奴隶制统治秩序钓手段;经济上,会盟制定贡赋制度与经济盟约,促进了经济交往;军事上,会盟对战争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战争的爆发与升级;会盟还是列国进行交往的重要途径;在列国间文化交流方面,会盟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盟诅不及三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大略》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这是关于盟的起源的明确而最早的论断.自兹以后,学者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持续二千多年的争论.今文学家们接受了它,并加以发挥.《谷梁传·隐公八年》说:“盟诅不及三王”;《公羊传》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春秋繁露·王道》:“古贵信,结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约”;《礼记·檀弓下》更明言:“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郑玄注:“会谓盟也”;《淮南子·氾论训》云:“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古文学家们则表示怀疑.号称“五经无双”的东汉许慎认为今文家所言非是,据《左传》、《周官》“于礼得盟,”“礼,约盟不今.”郑玄、惠士奇等人的见解与许叔重相同.惠士奇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于是乎有盟,盟之礼其来尚矣.”历代学者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的交通相当发达。这种情形由列国之间会盟的频繁和战争的不时发生就可以看到一斑。当时列国之间的交涉最注重会盟。既为会盟,当然参加的不只是一两个国家,会盟的地方也一定要经过选择,确定最适当的处所,注意到交通的条件。即以齐桓公来说,桓公霸诸侯,据说曾举行兵车之屬六,乘卓之会三。其所聚会的地方有的在济水以北,也有的在淮水中游,所涉及的地区相当广大。齐桓公本人在会盟之外,还曾经亲自南伐过楚国,他渡  相似文献   

9.
会盟争霸是东周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其兴盛与衰落是先秦共主政体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东周时期的会盟争霸活动随着共主政体的发展演变而呈现出"兴起——鼎盛——持续——衰落"的阶段性特征。东周时期的会盟争霸可分为五个时期。各个时期的会盟争霸活动既相沿承袭,又有变化发展,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共主政治的发展、衰落演变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0.
雷广臻 《理论界》2012,(9):196-197
红山文化展示了会盟文化的多个侧面,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玉器在会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开启了中华玉器文明。  相似文献   

11.
尹湛纳希是我国清代杰出的蒙古族文学家和史学家。一八三七年五月生于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的一个贵族家庭。(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蒙古族自治社)小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因排行老七,家乡的人们都称他是“七爷”、“七公子”、“七哥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的忠信府,经常到蒙族喇嘛庙惠宁寺里去赏  相似文献   

12.
春秋会盟燕享与诗礼风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代,一半是战火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频繁的冲突与会盟燕享,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基本的色调,而会盟之间杯酒赋吟,则成了解决国际纠纷、展示士君子风范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这直接影响到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于此,各国之间兴起了研究《诗》礼的热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礼绾结,赋吟应对,绘出了《诗》学史上最具灵性的一幕。后世文人诗酒酬唱,实与此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王子今 《中州学刊》2006,(4):164-166
战国晚期,列国在河洛地区会盟频繁。这一地区成为会盟中心,应与秦国东向扩张首先将这一地区作为侵吞目标有关,很可能也与周王朝政治权力虽然衰败,然而依然余威残存有一定的关系。而当时“天下”观念得以普及,于是河洛地区作为“天下之中”的地位受到重视,应当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朝有牂牁国,汉朝有牂牁郡,隋唐亦有牂牁国,宋朝还有西南牂牁.牂牁中心究竟在何处?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根据多年研究认为,牂牁中心当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花贡镇河塘村濮人城.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会盟称霸.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牂牁、(瓜辰)、不庚、雕题、黑齿(唐朝房玄龄或尹知章注:皆南夷之国也)、荆夷之国,莫违寡之命”.宰相管仲说:“故东夷、西戎、南蛮、北戎中诸侯国,莫不宾服”.他们所说的“牂牁国”,在巴国(今重庆巴县)、(瓜辰)国(今湖南辰溪)、雕题(今云南保山)之间,即今贵州地方.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东方学》杂志1980年一月号报道: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召开的日本东方学会第二十九届全国会员总会上,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森川哲雄发表了题为《“巴彦塔拉盟史料集成”中的康熙朝文书》的论文,专门研究了清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蒙古的文书档案。这项研究值得我国蒙古史、清史研究工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16.
拉萨大昭寺前所立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录了唐穆宗和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在公元821—822年间结盟的事迹。这一著名的纪念碑为藏族史和汉藏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现将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语言学特邀教授、美籍华裔语言学者李方桂写的《长庆唐蕃会盟碑考》中有关历史背景说明的部分译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西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北、南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   

19.
屈原(前339年至前285年)和荀子(前314年至前217年)生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变化剧烈的战国后半期,当时传统政教对充满物欲追求、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已失去了正面影响。如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冲揭示的: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可见这已不再是“礼乐征代自天子出”的绝对权威的时代了,各诸侯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东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