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观天文"是中华文化的起始点,制定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落脚点。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看,天文变化决定着大地上的一切变化。以天文论之,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日月星辰论之,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太阳论之,论出了地球上的寒暑、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太阳回归的循环与气候物候的循环,有着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以月亮论之,论出了地球上的江河潮汐。月亮圆缺与潮起潮落,有着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以斗柄的循环论之,论出了地球上的风向变化与循环,春东风、夏南风、秋西风、冬北风。斗柄指向可以准确地判断风之正邪。天文正常有风调雨顺,天文异常有异常天灾。以"天如何,地如何"的对应关系而论,地震也应该与天文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在时间上,在空间上。其他天灾亦然。  相似文献   

2.
太阳与地球,永远是两点一线对应关系。太阳历中的24节气,实际上是太阳与地球的24个对应点。24个对应点中,最基础的两个对应点是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冬至夏至,决定着气候中的寒暑,决定着物候中的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冬至夏至,是太阳与地球两点一线关系决定的。月亮每月两次出现在这条直线上,构成了三点一线关系。两次三点一线,形成了太阴历中的初一十五。初一十五,决定着江河天文大潮。研究地球上的一切,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日月,不能忘记日月与地球的点线对应关系。应该继续追问的是:日月星四点一线、五点一线、六点一线、N点一线时,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在天文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能否找出各种天灾的规律性与规定性?中华先贤制定出了正常的24节气,后人能否制定出非常的24节气,即天灾24节气。  相似文献   

3.
以天文论人文,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思路。以太阳论天气,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方法。在这一思路与方法下,产生出了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系列成果,例如冬至、夏至,奇偶之数,音律之律。继承了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答当代西方文化解答不了的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4.
"全息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息认识论作为认识论领域的新兴学科,其定义大约为全方位、多视角地同时研究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的学说.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思维信息论、思维系统论、思维控制论三大论域;贯穿这三大论域的中心线索始终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双方之间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与价值关系.笔者认为,随着全息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其探讨重心将被置于思维控制论.然而,认识论重心的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原则分道扬镳,它只是表明了,认识论研究的领域从过去的宏观认识论移向微观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先生新近出版的50万言的论文集<人文论衡>(武汉出版社,1997年4月),封面设计独出心裁:素净的白色底子,中间用饱醮浓墨的巨笔挥扫成酣畅淋漓的黑色笔触,给人一种历史深沉感和现代抽象感混融的印象.这个设计正好反映了<人文论衡>的基本特色:凝重历史现象的审慎探研与现代人文精神理性追思之间的结合;毛笔营造的笔墨意趣,则象征着该书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中华内涵.  相似文献   

6.
北宋新儒家以“北宋五子”为代表,他们的美学思想是他们哲学本体论的逻辑展开,体现从天道到人道、从天文到人文、从体到用、体先用后、体用一源的特点。他们认为天道的美决定了人格境界美,而人格境界美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象美,人的视听言动、诗歌文章都是气象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是应该放入陈列室的古董,还是有待发掘的宝藏?如果说古代文学理论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这种意义?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的确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树立重建文学理论的雄心。重建就需要新的理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容量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资源。但在真正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时,我们就必然遭遇如何处理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于是,寻找中西文论之间的契合点就成为“重建”的前提性问题。20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某种深刻的相通性或许可以给“中西对话”提供一种有效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6,(3):157-161
万物起源在何处?《周易》《奥义书》《圣经》这几部古老的经典告诉人们,当人类祖先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思考交出了答案:希伯来人的先贤以万能之神交出了答卷,印度人的先贤以宇宙精神大梵交出了答卷,中华先贤则以一个分裂而变的太极交出了答案。太极解答了形上形下两个层面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宇宙起点问题,演化的方式问题,演化的落脚点、原动力与恒动力、奇数与偶数、时间与空间、生息转换等问题。用人而不是用神来说话,这是太极产生的基础。崇尚人的智慧而不等待神的恩赐,是中华先贤与其他民族先贤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古典文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文章从立意观、传统观、语言观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论史上两部著名的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和<诗艺>展开比较研究,力求揭示二者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而深入发掘中西方古典文论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是否形成于汉代?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易纬》探索医易关系,得到了可以给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以肯定回答的史料依据.《易纬》形成于西汉董仲舒至东汉汉章帝主持白虎观会议这段时期.《易纬》在《易大传》基础上,广泛吸取了当时的天文、历法、物候、数学、医学、律吕等方面的成就,发挥了《易经》的思想结构框架,为望气占候术的宗教手段提供了一整套理论依据,从而决定了以象数占筮为主要特征的汉易的基本轮廓.一、八卦气验说与气象医学的萌芽中医气象医学的萌芽,其由来可谓相当久远.《春秋左氏传》昭公元年,秦国医和尝云:"天有  相似文献   

11.
"以时禁发"是指根据不同节令对捕杀某种生物的封禁和开放所作的明确规定.<左传><国语>对"以时禁发"生态意识有大量丰富的相关论述."以时禁发"生态意识产生的原因与我国古代对农业高度的重视以及古人仰观俯察、法天则地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有关."以时禁发"的生态意识,强调的是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一"子"到那一"子",这是中国哲学相关著作的共同点。从这个人到那个人,这是西方哲学相关著作的共同点。在文化的源头,中华先贤论证问题不是以书论之,更不是以人论之,而是以天文论人文,具体是以太阳论证问题,以月亮论证问题,以北斗论证问题,根本问题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答,靠的是近取诸人,远取诸物,首先是太阳的启发。这两种途径的结合,创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哲学。所以,研究中华文化,研究中国哲学,一不应该局限于书,二不应该局限于人,应该关注的是无限星空,首先是太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近百年来一直在追求现代性的建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种追求都是在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追求,因而不同时期表现着不同的主题。但也必须看到,因为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先天不足,为中国文论现代性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学本原论     
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 ,是“天人合一”式的 ,它不是孤立的“感物”说 ,也不是孤立的“言志”说 ,它还有超越这两个序列观念的第三序列观念 ,即“天”、“道”、“天人合一”等。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是三个序列观念的有机整体的联系。在“感物”和“言志”的后面 ,还隐含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 ,这就是“道”。  相似文献   

15.
论写作规律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列宁指出:“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东西.”“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9至161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在写作活动在,存在着哪些、什么样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否不断重复出现?是否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呢?回答是肯定的.人们认识写作活动的规律,就可以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它、把握自己,发挥这个世界上最美妙无比的精灵,最美妙无比活动的最大魅力,从而更有效、更迅速有力、更理想地利用它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写作规律的科学揭示和概括,对于建立写作学基础理论,对于建立科学的写作理论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谁也不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鲁迅想写反映中国工农红军斗争的长篇小说,但终未如愿,因为他缺少那方面的生活体验(大量感性资  相似文献   

16.
主体同性文论提出的前提性思考在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的转向,从根本上而言是置换了文学理论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点,从而二者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的路向,也就是说,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向是主体伸张这一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这一转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发生在我区重大气象、水文灾害及其形成损失的分析,指出气象灾害是我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灾种.由此直接引发的水文灾害(主要是洪水灾害,已成为我区灾损日趋加大的灾种。气象水文灾害又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使整个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问:您近两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集中在学术史、教育史以及图文关系等方面.我注意到,这些著作和文章似乎围绕着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精英文化的传播或者说学院派文化的传播.梁启超当年将"报章、大学、讲演"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这三者在您的著述中皆有所涉及.如<中国大学十讲>是专门研究大学史的,<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等文章讲学术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还有您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实际上是讲课记录,从大的范围来说,也可以看作一个讲演的记录.您能否谈谈在选择这几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是著述体例时,是否贯串有某种共同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论是在汉代文论的断裂中产生的.魏晋文论家经过道家思想的洗礼,力图建构文论的宏大叙事.他们相信有一个无限的理想叙事主体、叙事模式和叙事内容.然而这形成了叙事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他们通过赋予和剥夺两种方式在文论家与批评家、作家和描写对象之间进行了权力争夺.  相似文献   

20.
§1.哲学往何处去?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一厢情愿所能决定的。哲学也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要从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一句话,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中去寻找。就历史说,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偏重于本体论的研究,到偏重认识论的研究,再到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性的研究。这一历史过程的线索也可这样来概括,就是由什么是本体的争论,到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关系的争论,再到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