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七月诗派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应运而生.它继承并发展了新诗现实主义的传统,一反过去静观欣赏的习惯,停止了牧歌与哀曲,而高唱起抗日的战歌,表明了诗歌发展方向的共同趋势.七月诗派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胡风做了许多组织、引导工作.他积极倡导革命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始终不渝地坚持办刊物、出版诗集,善于发现、培养文学新人.艾青的诗作对七月诗派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是在《七月》上发表诗歌最多的诗人.艾青的诗融象征主义于现实主义之中,追求意象美、散文美,反映时代精神、民族意识,具有凝重阔大的诗风.七月诗派的历史,可划为三个时期,一是《七月》时期,七月诗派业已形成,且呈兴旺发达之势;二是《七月》停刊,进入《七月诗丛》第一辑时期,七月诗派在苦斗中巩固,在困难中韧战;三是《希望》创刊,七月诗派步入变异或,诗作以暴露国统区黑暗与人民的苦难为主,诗风也变得沉郁、冷峭。四十年代末期,胡风及其理论受到了某种误解与曲解,七月诗派的创作逐渐冷落,七月诗人所办的刊物也相继停办.七月诗派具有人数多、活动时间长、覆盖的地域宽广、强调诗作与诗论并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七月》和《希望》作为胡风编辑出版生涯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作者群。这批作者群代表了胡风的文艺思想,阐释和践行了胡风的文艺见解,同时,《七月》和《希望》前后作者群的差异也体现了胡风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4.
胡风主持的七月社善于借助座谈会进行发声。《七月》的一篇不为人注意的《简约》透露出胡风一派曾计划发行大众版《七月》。其座谈会上讨论“新形式的产生”问题,对朗诵诗的大众化运用问题的探讨,表明胡风等人在文艺大众化的立场上存在着游移和暧昧,并非纯粹的启蒙立场。在“旧形式的利用”问题的座谈中,七月社同人通过消解内部的话语分歧而形成了对外话语权力较量的一致性,胡风本人也积极参与其他机构的座谈会,主动占领话语阵地,与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上展开话语权角逐。座谈会这一话语空间所形成的力量场,助长了胡风与其追随者抱团取暖、结成知识共同体的风气,也构成了他日后命运的端倪。  相似文献   

5.
“七月诗派”因《七月》而得名。《七月》是由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主编,在汉口创办的。它创办于“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不久,取名“七月”,正是提醒国人不可忘记这一事变的意思,刊物的定名就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色彩。《七月》是文艺性的综合刊物,后易名《希望》,于1941年辑《七月诗丛》选集。凡是给这一刊物撰稿的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有类似的追求,被统称为“七月派”。而“七月诗派”其实是这一派中人数最多,最活跃,成绩最为显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最夺目的光彩,为新诗矗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论《七月》及“七月派”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七月》到《希望》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有深远影响而又历经坎坷的文学流派。它因一份名叫《七月》的刊物而得名。《七月》是伴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隆隆炮声诞生的。当时文艺界部分人鼓吹“投笔从戎”运动,甚至有人说:“无用的笔啊,把它扔掉好啦”,可是胡风却说:“我们没有。不但没有,为了得到用笔的机会,还不得不设法越过了种种的困难条件”,他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创办《六月》,七月派也因此发动。七月派的活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七月》为中心,自1937年至1941年;后期以《希望》为中心,自1945年至…  相似文献   

7.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8.
胡敬忠 《金陵瞭望》2008,(22):15-16
《南京日报》于1956年3月15日创刊。办报时间不到5年,1960年底停刊。第二次办《南京日报》在1970年2月,办报时间不到2年,1971年9月停刊。从1978年第三次办《南京日报》到现在,已30年了。30年来,《南京日报》从小报4开4版到大报对开多版.由地下室办报到地上高楼大厦办报,由办报初期的亏损到后两年开始盈利,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是经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以及《七月诗丛》等为中心而形成的一支诗歌流派。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为新诗的发展谱写下战斗的篇章。(一) “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中心内容。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的第一义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的行动全部”,为此必须“更直接地和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他强调诗人人格与风格一致性,只有先做“向前突击的精神战士”,才能做民族解放的歌手。当年“七月派”诗人的实践大体和胡风的倡导相适  相似文献   

10.
汤池训练班在抗战中的作用许进“湖北省合作社指导员训练班”是1937年12月由我党和国民党元老石瑛、李范一①合作举办的。因该训练班处应城县城西25公里的汤池,故简称“汤池训练班”。训练班于1937年12月20日开学,先后正式招生四期,后在遭国民党右派压...  相似文献   

11.
胡风创办的《七月》和《希望》杂志,团结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大批青年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和胡风一道,高举鲁迅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旗帜,以"主观战斗精神"和揭露"精神被奴役的创伤"为宗旨,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而歌唱。  相似文献   

12.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的需要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的抗战文化规范取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 学重新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和新生的使命。胡风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办了《七月》这本文艺刊物,并在1944 年复刊时更名为 《希望》。《七月》与《希望》在抗战期间有效地发挥了“意识战线”的任务,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发展。本文采用史料学研究方法,从 时代结构、多样化文体、理论的批判与建构三个方面由表及里,多方面考察分析《七月》和《希望》两个刊物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力之美──“七月”诗派综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底,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1]中,对诗人田间的这部著名诗集,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内容怎样获得了恰恰相应的,美学上的力学的表现,虽然还是情绪的意力尚嫌不够的表现”。抗战的“社会学的内容”与相应的美学的、力学的表现形式的统一,是田间,也是包括胡风、田间,以及阿垅、鲁藜、冀、孙钿、绿原、牛汉、化铁等诗人的整个“七月”诗派相对一致的美学追求。“情绪的意力”的美──力之美,可以说是“七月”诗派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诗意论:“由兴奋达到了沉炼”力之美首先是“热”力之美,热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成稿于1937年,书成后即由冯友兰先生介绍给商务印书馆。后因战乱,未能如期付梓。1943年曾在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印成讲义。1957年,商务印书馆以张先生的笔名“宇同”付印,于1958年正式出版。1982年,中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后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吴建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生活曾一度陷于瘫痪状态,工业生产下降到1935-1937年间水平的1/10。但是,仅仅经过十年,生产就恢复到战前水平。1956年7月,日本政府在其《经济白皮书》中宣称:“现在已经不是‘战后...  相似文献   

16.
邹韬奋的编辑思想刍议王立家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邹韬奋是最杰出的报刊业巨子,他自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始,直到1941年12月3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的15年间,除了被关在苏州监狱的8个月外,其余时间他都是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报刊工作上。正...  相似文献   

17.
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对《芳草天涯》的批判是由周恩来发动的,此前《新华日报》的整风运动中夏衍受批,可谓是其前奏。该剧之所以在受到批判之后能继续上演,除了跟周恩来的容忍、重庆左翼文艺界对该剧的批判并未达成共识之外,也跟该剧艺术水平较高,能给演出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关。另外,《芳草天涯》不过是中共高层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整顿重庆进步文艺界的引子,胡乔木批判的"非政治倾向"的代表主要应该是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兼及冯雪峰以及乔冠华、陈家康等人。  相似文献   

18.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9.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花园东路8号47分箱,北京10008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载《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一文,是毛泽东发给林彪的作战电报。该电原件无年月,《文集》“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时,照“抄件”的判定将时间落为“1937年10月16日”。同时,《毛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