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区域文化风俗对当代大陆小说文本风格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风俗对当代大陆小说文本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区域文化风俗使创作主体本身成了某种区域文化的载体。二、当带着区域文化色彩的“人”进入小说文本时,小说文本将产生个性化品格。三、风俗习惯作为生活材料直接进入小说文本,会带来个性化品格。四、从小说文本的艺术形式、手法,如风俗、民歌、风物意象、魔幻与轰毁、方言俗语,可看出区域文化风俗对小说文本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区域民情风俗对路遥小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区域民情风俗使创作主体成了这种区域文化的载体.二,区域民俗对作品内容施以影响.三,区域民俗对作品艺术形式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云南大理喜洲白族上门婚风俗及其演化变迁情况 ,分析这一风俗的社会功能 ,对引起风俗变迁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运用文化适应理论解释这一风俗的演化变易过程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荆楚大地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而极富地域特色的湖北风俗文化。在长江中游这一特定的文化圈中,各个时期的人们以独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育发展着湖北风俗文化。湖北风俗文化的生成机制包含二方面的意义:一是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机制,二是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机制。所谓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机制,是指与全国形势相一致、其它区域也普遍存在的生成机制,而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机制则是指具有湖北区域特色的生成机制。前者主要是人文的开发与发展,后者包括荆楚遗风、移民习尚及邻区风俗的浸润,即湖北风俗文化的传承、吸收与融合。本文着力于对后者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基于《芙蓉镇》汉英平行语料库,提取与山镇风俗文化相关的圩场、吊脚楼和民歌等意象,考察山镇风俗文化英译后的变化和原因。研究发现,原文中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的山镇风俗文化在译文中仅有部分保留,地方风俗的画面感和现实感被弱化,而由山镇风俗变化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和思想变迁也有所淡化。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者的文化身份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学创作的新特点、民族融合中风俗的相互影响及相互吸收和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内在原因及走向四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风俗能使整个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动力支援和方向启示及导引.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学界对彩礼风俗的研究主要从彩礼性质、彩礼形式的历史演变、彩礼的法律属性、彩礼风俗引出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彩礼风俗兴起的主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我国有关彩礼习俗的法律制度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并对传统习俗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关于彩礼风俗的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对彩礼风俗的地区特殊性研究较少、对彩礼风俗的实地调查研究较少等不足。建议规范对彩礼相关概念的界定,从不同学科深入研究,加强彩礼风俗的实践性与地区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生育风俗也表现出文化叠合这一重要特征 ,求子风俗、孕子和产子风俗、贺子风俗、教子风俗、成年礼风俗等 ,无不存在着“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南方荆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由于多种原因产生了迥异的人文特征,从历史渊源、地理空间、文风不同、风俗迥异四个方面,介绍了南北两地不同的表现,并指明了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韦君宜的长篇小说《母与子》是一部着重表现传统女性沈明贞在抗战的时代大潮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和英雄母亲的革命斗争历史小说.作品细致描写了苏北小城的年节风俗和人生礼俗,并将风俗描写与时代风云和人物精神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沈明贞等所生活的时代及文化环境的压抑,突出了沈明贞及其儿女们反抗的深层次原因.《母与子》中的风俗描写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批判意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融入世界的历史,是中西风俗文化交融的研究高潮时期。在这百年的风雨中,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经历了高峰、低谷、热潮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三峡区域存在一种特殊的民俗形态———军事民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位置,造成三峡区域自古以来战争风云跌荡连绵。军事文化要素渗透在三峡土家族的丧俗、节俗、饮食习俗、地名民俗等民间风俗之中,这种独特内容的军事民俗不仅造就了三峡地区人们共同的心理特质和民族精神,而且是三峡区域现代文明的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3.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古代是山东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沂沭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是科举人才分布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出整体相对落后、区域差距明显等特点。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人才地理系统行为有关系。这种科举人才分布格局对沂沭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表现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遗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促进风俗文化的传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河内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风俗区,其风俗以刚强耿直、恃强凌弱、好利轻礼、方术文化盛行等为特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殷商文化、西周时卫文化、春秋时晋文化、战国时秦韩魏多国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河内各种风俗的初步形成。从自然环境来看,河内地区的地形地貌、农业耕作环境、交通形势与这种风俗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彩词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临川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的大量彩词,既生动地反映了临川区域的民情风俗,也是临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川民间彩词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章从临川民间彩词的分类、区域特色和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推动临川民间彩词乃至全国民间彩词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进入理性思维的时代,它要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宏观,为风俗文化定位,阐释它与政治、宗教、礼法、道德、艺术等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促进社会风俗的现代化,重构中国风俗文化学大厦。  相似文献   

18.
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明初苏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存在许多弊病,导致了该地区的繁剧难治.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后,以其精敏干练的行政作风,一定时期内扭转了当地的陋俗,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该地区的人文、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及生产方式、地区风俗和发展历史所构成的。区域文化和整个民族文化的总体一样,它具有深刻的默化功能、激化功能、系情功能和楷模功能,而且与整个民族文化相比,更使人具有亲近感、亲切感和紧迫感。区域文化的这些功能与特点,决定了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展现区域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充分发挥它的功能,结合它的特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思想的重…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宋词作者层出不穷。文章主要分析了宋代四川籍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宋代四川词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的因素,又有风俗文化、名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