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心理学上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文章阐明了"俄狄甫斯情结"的涵义,论述了于连"俄狄甫斯情结"的成因和行为表现,揭示了在变态的社会背景下酿成的于连畸形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2.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列为同一层次,同属他最推崇的境界,并在其<人间词>的创作实践中,倾向于"有我之境".与冯友兰将"天地境界"鲜明地确定为人所可能有的四种境界中最高境界相比,可见出王氏词学理论上的朦胧也是他哲学思想、人生观上的朦胧.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风筝>一文对探寻鲁迅心理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风筝>隐含了鲁迅自我人格的分裂结构.作为叙述者的"我"与被叙述者的小兄弟实际上代表了自我的两个既对抗又互为依存层面前者是纠缠不脱的无意识层面即先验性的罪性存在的人格化呈示;后者则是被压抑、被摧残、被牺牲的孤独感和虚无感的展露,从中透射出鲁迅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悲剧性体认.而贯穿本文的"风筝"意象为我们理解<风筝>拓展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6.
卫慧是颇受读者关注的"七十年代后"代表作家,其新作<我的禅>体现作者对以往作品超越的努力,在形式和出版宣传方式上有别于其以往的作品,但是,作品<我的禅>在思想内容方面较之以往作品鲜有新意.因此,在创作转型方面卫慧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和<修辞学>是中西方第一部集论说散文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文章着重比较分析了两书对论说散文的道义力量、人格力量、情感力量、逻辑力量和形象力量,以及理趣性、风格等的理论阐释,探求其学术价值,为当前的散文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衡量现代人是否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 ,健康人格应包括独立自尊性与民主利他性两种基本成分 ;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既与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等个体的内在条件有关 ,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等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相联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是人的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是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10.
《荷马史诗》--从神话走向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伊利亚特>、<奥德赛>的分析,说明<荷马史诗>既是希腊人关于宙斯意志的神话思想的完整体现,同时又渗透着原始个体概念的理性萌芽,是人类从神话走向理性时代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自由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反映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多。借鉴庄子的“自由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13.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因弟弟艾里去世而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强烈地反抗社会。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剖析霍尔顿的心理创伤,认为这种心理创伤导致霍尔顿人格超我与本我冲突程度超过自我调节的能力;霍尔顿本人过度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其自我与外界割裂,以至于丧失了人格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文革”后的诗歌史,艾青的地位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主要关联其诗歌特点与时代风尚的不一致:艾青诗歌强烈的时代和群体色彩及以抒情为中心的艺术风格,与当前诗歌界流行的个人性和知性特点存在较大冲突。但其实,艾青诗歌不是空洞群体思想的回声,而是将自我心灵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其时代声音中贯注着诗人真实的感情和感受。而且,抒情诗歌与知性诗歌各有所长,并不适合简单地臧否与取舍。艾青的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典型体现出艾青诗歌的特色,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庄子在主客统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中展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本真"游戏"态度。这种"游戏"态度具有非功利性、无目的性和无约束性的特征。在西方思想中,伽达默尔对游戏现象也作过深入的分析,从他"游戏活动的真正主体就是游戏本身"的思想出发,我们更能理解庄子这种本真的"游戏"态度以及他"无待"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皇帝,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人物。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心理分析有助于破解这个集“凶徒”和“明君”于一身的人物留给后人的谜团。和隋炀帝相似的夺权路径使他成为背负心理镣铐的创大业者; “贞观之治”的千古功绩和他的人格特点密不可分;杀兄逼父,折射出封建体制下矛盾无法和谐解决的死结和人性阴暗面的凶残;不合理行为的背后,掩藏着明君“做秀”与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18.
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的创伤以及缺陷的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刘易斯自卑的低下感和他对成长环境的不满感,但是刘易斯却努力发展出了具有积极上进、宽容大度和强烈社会兴趣等特点的健康人格,实现了人格上的自我超越.他的成名作《大街》体现了他在背景、人物、主题、文风和叙事风格等多方面的艺术突破,标志着他在创作上一次伟大的自我超越.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出发,通过对《大街》的文本分析来透析辛克莱·刘易斯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9.
自我既与自信、自尊、自强和突出个性有关,也与自大、自以为是、自私有关。我们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同时我们也需要关心别人。正是因为关心,才会产生对人的同情和理解,才会对社会进步承担责任。因此必须进行自我理论的正本清源,教育应当引导年轻一代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已有的自我,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境界,使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文学悲凉格调的形成与他的孤儿心态有很大关系。小说《伊豆的歌女》的主题表现了作家的自我人格。满足了川端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人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中得不到的温情与爱情的补偿性实现。日本古典美与西方文学手法的融合形成了小说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