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亦随国情而显出地域性和历时性.巴蜀地区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故其佛教之勃兴及其演变也自有其特色.今从该区所获千余通碑文,透视其地佛教发展演变,不特可揭示地域之宗教文化面貌,且于我国佛教全史之研究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期的社会局势,大致是北方长期战乱频繁,南方则较长治久安。这是南方九国推行保境安民政策的结果。持续的战乱使社会满目疮痍,统治者需要医治战争的创伤,割据统治者需要巩固既得权位,儒士们的积极倡导等,是南方九国推行保境安民政策的原因。南方割据政权推行的保境安民政策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南方各国推行的保境安民政策,使战争减少,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文化也取得一定成就,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以后,即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吸纳汉文化,实行崇儒尊经的文教政策,并开始了对经学的研习和传播。由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环境不同,因而经学研究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长达400年处于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杂染胡风,重实际,轻玄想,故其经学研究以六经为主,注重经史结合,从中寻求治国的道理;虽然倡扬程朱理学,但仍不废汉唐注疏,具有经世致用、平实质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主要通过了解浙晋两省的春节风俗差异,分析南北方独特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对比与研究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我国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中国的南北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春节这一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将南方地域的轻柔婉约与北方的豪迈爽直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降,儒家主流思想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政治、经济之轴心也逐渐南移。地处岭东的潮州,正是凭借着中原儒家思想文化南移之风,直接接受封建文明的浸染,使自身的封建文明进程发展至繁荣之巅峰。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之后,明代潮州的经济文化终于迎来了难得之发展机遇。外来移民之入潮,带动了潮州本地农业之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国家政权控制之加强,推进了官师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科举之进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逐步壮大;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同推进了潮州地域文化之发展与定型。明代之潮州文学,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滋润土壤中得到孵化与茁长,从而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呈现出民族多样性、地域多样性,各地域民族的建筑风格根据各民族的总体风格呈现出南秀北雄的建筑文化。北方以皇家建筑做法为主呈现出一种雄浑的北方风格,南方多呈现出民间秀气的建筑风格。而淮河作为分水岭,在这种南秀北雄文化交织下呈现出特有的过渡地区的建筑文化。鉴于这一文化现象为多数人所忽略,文章指出研究淮河流域古建筑文化是一种极其有意义的补充,对全面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清民歌的现代传承之一,五河民歌与明清民歌二者间具有很强的艺术关联性.同时,由于五河民歌所处的特殊地域,它既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也受到吴楚文化的渗透,体现出明显的地域过渡特征.因而,从审美风格上看,五河民歌兼有北方粗犷豪迈之壮美气韵与南方细腻缠绵之优美风韵.  相似文献   

9.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打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特色,提高学报的学术竞争力,使学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与学术繁荣事业,  相似文献   

10.
上古时期中国南北城市文化的源流与精神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时代不仅对中华文明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对中国的城市文化同样如此。夏商周三代,城市脱离乡村和城堡独立发展,城市形制开始形成,城市文化渐露雏形,城市的南北特征逐步显现。北方文化在生产条件被较早破坏后,已先于南方完成了向文明阶段的蜕变,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方面也更为迅速。长期以来,北方都城每一次大的变动,不仅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还造成了原本孤立的城市变为城市群落的另一种后果。北方城市形成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地位多依赖于政治权力。上古时期,江南礼乐文化和中原多有交融。江南城市也渐渐形成稳定的特征,但尚未有独立的规划体制,基本上按照北方平原上的城市建设格局展开。对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文化土壤作深入的研究,可为今天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复杂文化现象的探索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易安词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婉约清丽的特点,其前后期词风有着明显的转变,这在学术界已成为共识。人们多将其词风的转变归结于生活的巨大转折,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易安词整体词风的形成和转变还与南北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方的儒家文化、齐鲁地方文化及南方独特的地理特征、地域文化等都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词风的形成是南北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在中国南方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抒情诗,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但是,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楚辞的产生离不开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因为当时的南北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楚人乐于接受北方文化,楚辞的创造者屈原更是深受北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因缘颇深的两大显学。在从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整个中世纪前期。经史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汉时期,史籍在目录分类上尚未形成独立的部类,史家的崇经意识非常明显,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对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的重视人物品评和历史评论。以及南北朝史学风格迥异等现象,则与这一时期玄学经学的兴起、以及南北朝经学分立现象的出现是相一致的;隋唐时期,经史关系集中表现为统治者对于经史之学的高度重视,由此出现了许多经史兼通的大学者和进行经史同步大总结的时代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4.
西汉的长安城不仅是一座行政中心,而且在我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中象征北方政治型都市模式的开创,这一大都会的形成与当时西北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有关。适宜的政治气候加上各种人文因素构成了早期政治型都会的特征:首先,它的城市基本布局和功能处处彰显了北方政治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其次,长安城内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政治礼乐文化的浸染;再次,长安的城市文艺活动,尤其是文学也彰显出当时这座都会以政治为中心的风貌。长安都市文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居条件较为适宜、依据皇权独断和政治等级而展开的古代都市。同时,政治型都市文化在当时也构成了对江南经济型都市文化的压制。  相似文献   

15.
藏彝走廊的南北方向有着漫长的延长线.在藏彝走廊的北方,由甘青高原向东延伸,并越过北方草原地带,直到俄罗斯;藏彝走廊的南方,由横断山向南,一直伸展到中南半岛.因此,藏彝走廊是一条国际走廊,或是具有国际性和国际意义的走廊.藏彝走廊的形成,与古代族群的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古代族群的迁徙中,除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北方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大批向南迁徙而外,为学术界所极少讨论的南、北方族群向中央亚细亚和中南半岛的迁徙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藏彝走廊的南北东西方向,都有对外联系的通道,尤其是它的南北两端,是先秦秦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进出口.藏彝走廊的北方出口,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而它的南方出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出口同时也就是进口,古代南北东西的文化以至族群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进行的.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西部的族群和文化与南亚细亚、中央亚细亚、西亚细亚以及东亚细亚南部即中南半岛进行互动与交流.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西方文化因素,和同一时期西方的中国文化因素,就是通过藏彝走廊两端的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和互动的.藏彝走廊在沟通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互动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东西方国际走廊.  相似文献   

16.
古代蒙古人因何以日落之“西方”代表光明与善良 ,而日出之“东方”却代表黑暗与罪恶呢 ?从北方民族空间方位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来看 ,上述观念当形成于平面四方观念A种类型 ,即以东向者的体位确定四方观念时期。其中的“东方” ,指的不是日出方向 ,而是左方即北方 ;“西方”指的也不是日落方向 ,而是右方即南方。因此 ,让“西方” (南方 )代表光明与善良 ,而“东方” (北方 )代表黑暗与罪恶。  相似文献   

17.
中华灿烂的千年文明因黄河流域的孕育而发祥,当这条文明之河蜿蜒地汇入宋朝之水时,它的主流便难以规避地变航改道,流向了繁荣富庶的长江流域,而在纵向上它也更深更广地普及到了贫民百姓的手中。宋代文化,正是这样发展的典型,不但使文化重心真正转移到了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而当今学术界的研究多注重文化重心的南移却较忽视当时确实存在的文化深入发展的另一方面即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因此,本文将就宋朝文化出现的这两种发展形式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的分析,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特别是由苏南和浙北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总体格局来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特征;从各省中心分布点来看,则可分为首府中心型和名府中心型两种。地域分布的南北失衡是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教育重心南移的必然结果;出身并生长于官宦之家是女诗人生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大致与进士群体的分布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延续至清末。它不仅对古代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产生了 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东传至朝鲜,南传到越南,促成了两国的科举取士制度。根据两国史书,科举取士 中诗赋占有突出的地位。相较于同时期的中国科举试赋,越南课艺赋与试赋的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题类 和取径的多元化,有汉赋体、唐律体、李白体等 ;题材也多种多样,诸如咏史、景物、记事、拟古诸题的创制。 而从赋史看,越南辞赋艺术对词章之学的发展、经史之学的渗融、赋学体系的构建以及由模拟到自立的变 化,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学向宋学的转型是唐宋变革时期在学术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进程和特点各不相同。文章对宋学在台州地区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台州宋学的兴起和发展,与两宋之际的政治文化重心南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北宋是台州宋学"义理之学"的发展时期,与安定之学渊源深厚;南宋是台州宋学的"性理之学"的发展时期,受朱熹的影响甚深,且最终出现了三家学术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