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写,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的情节主线,同样是被续作者歪曲了的首先是抽去了木石前盟的思想基础——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其次是修正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条件——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知己之爱;其三是改变了爱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个性特点。从而抹杀了木石前盟所体现的超越时代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借女娲炼石补天、木石前盟等古代神话故事创造了新的长白山亚神话,并将美丽的灵石传说运用于小说的构思,强化灵石崇拜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建构虚拟的太虚幻境,借用宝镜春囊的魔幻效应,展示了满族古老的纯情文化和异彩纷呈的萨满神界。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主要情节内容,一是写了宝黛钗的婚姻恋爱问题,二是写了贾氏封建贵族家庭的盛衰兴替过程。两者都是悲剧结局,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开,且后一个悲剧决定了前一个悲剧。曹雪芹是以此来阐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自《红楼梦》问世后二百余年来,有众多的评论家撰文著书,对此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一直到现在仍方兴未艾,了无定论。本文试就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关系问题,论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性质曹雪芹写《红楼梦》,开宗明义,在前四回书中就把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作了概括交代。他们都不是一般凡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金锁”的来历颇有可疑之处 ,文章主要从“何时而来语焉不详 ,薛姨母女话语自相矛盾 ,旁人影射真相 ,形势所迫、利益使然”四个方面论述了“金锁”应是薛家为制造“金玉良缘”而有意自造 ,并在此基础上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18世纪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满族文化的熏陶,我们能够从《红楼梦》中探寻出满族神话的原型踪迹。满族神话《天宫大战》中,女神与太阳混同一体了,二者的运行及其命运大体一致,所不同的,前者为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后者是前者的原型。元春命运的起伏,与贾氏家族兴衰平行发展的轨迹,与满族神话中的女神与太阳神的运行模式十分相似。满族神话在叙事模式与具体意象上都给曹雪芹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终身误]一曲进行新的解读,并对贾宝玉的行为作以精神分析,来探究其对“木石前盟”念念不忘的深层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8.
葛鑫 《南都学坛》2007,27(1):51-54
在《红楼梦》中,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表现出贾宝玉崇尚自然的石性特质。在女娲补天中,石头经过女娲的锻炼获得了自然赋予的灵性,是贾宝玉在现世中对纯情男女特别是纯情女性产生广泛依恋的原因;但因宝玉的石性特质源自自然精华,不入流俗,所以石性不改。在木石前盟中,宝玉是石,黛玉是木,石与木的意象暗含了宝黛爱情是一种自然本质之爱、天长地久之爱。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周汝昌先生在拟补曹雪芹佚诗三首中,涉及一些与敦诚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关的“西轩”、“虎门”和“英王”阿济格等故实。恰巧我最近在与雪芹同时的满族文人恒仁所写的《月山诗集》里,也发现了些与上面有关的资料线索,在此略作小述。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红楼梦》旨在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其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分析秦可卿,分析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0,20(4):27-3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 ,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 ,《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 ,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 ,把她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 ,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13.
红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方兴未艾,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和文章更是汗牛充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来解读《红楼梦》,发现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间的矛盾即玉石对立冲突是《红楼梦》全书的最核心结构。而这种玉石冲突又是按时间顺序展开,通过四季循环将《红楼梦》的哲理提升到二律背反的人类悲剧命运的高度,进而对《红楼梦》的主题说、作者说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邱华东 《南都学坛》2003,23(5):35-41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并非陈景河先生所误引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大荒山”,也与长白山无关,乃“荒唐言”耳。不能认为《红楼梦》主旨是写满族的兴衰史,表现的是中原腐朽文化和关外满族原始素朴文化的冲突等等。红学研究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以神话开篇,发明了神话所具有的诗性哲思和发端威猛。女娲补天、灵石被弃、木石情缘,均是在源始处探索人类生命本真存在的意义,进而通过小说具体情节“以情悟道”,充满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与满族文化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作者一反中国千百年来对女性的歧视姿态,转而尊敬甚至是崇拜女性。这一对女性的崇拜的思想一方面肇源于明代中叶以来的人性解放思潮,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作者曹雪芹身为满族人,而满族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以及萨满教的残留,其文化习俗中有着对于女性特别崇拜的特质。在满族文化风俗的影响下,《红楼梦》作者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女性崇拜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红楼梦》的本事研究,自从胡适先生“自叙传说”问世,学术界多认同曹家即贾府原型一说、然而,以雪芹生平思想及曹氏家世而论,这种观点实在无法解释小说中的诸多矛盾,如果仅川“艺术虚构”为遁词,似乎过于简单草率.《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的矛盾其实指向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即小说明人痕迹太浓.即使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改创加工,这痕迹仍然掩饰不了也抹煞不去.也许,曹雪芹根本无意掩饰.《风月宝鉴》可能本是明人旧稿,《红楼梦》主体故事——贾氏故事可能源出明代.  相似文献   

19.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小说的《红楼梦》 ,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才能理解曹雪芹 ,读懂《红楼梦》。对曹雪芹的理解 ,宜从曹家所处清代社会背景 ,曹雪芹所受家学渊源、生活变故和发奋著述这三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的理解 ,宜从以假语村言表达大悟大彻、以崭新的女儿观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以家常生活表达的文化意蕴这三方面切入。这样能更接近曹雪芹的思想 ,揭示《红楼梦》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