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于越是百越中较  相似文献   

2.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先吴文化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吴文化主源系北阴阳营文化和湖熟文化的观点,提出不同见解,认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文化在史前有一个先吴文化阶段,而先吴文化则主要是在大湖流域发展的,至于北阴阳营文化及湖熟文化则是吴文化生成的次要源头。与此相联系,文章还考察了良渚文化与百越族的关系,得出百越族系吴地先民亦即吴人先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5.
东瓯与西瓯的起源虽然都属于百越族群集团,但又都是分别在浙南瓯江流域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土生土长的原居民;其经济文化虽然都属印纹陶文化,但先秦与秦汉之交时,东瓯明显比西瓯落后,可以说东瓯可能刚跨进阶级社会不久,而西瓯已是比较发展的奴隶社会了。东瓯与西瓯虽同属百越族群集团,但历史命运却大相径庭,在融入汉族的过程中前者走的是移民模式,后者行的是本土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汉代也称为汉族。研究中原汉族与周边百越民族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大课题。百越,也称闽、越、粤,古民族名。商周至秦汉时分布于江南地区,聚居于东南一带及沿海岛屿,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於越、句吴、闽越、西瓯、骆越、南越、山越、山夷、僚等。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尧曾“申命羲叔,宅南宅,曰明都”。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所谓“南交”、“交趾”,均指五岭以南的百越地区。禹的传说,在百越聚居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比比皆是,虽非尽属信史,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禹时与百越先民已有一定关系。到了商代,百越民族已经形成,而中原华夏族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商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周边的部落或民族都必须以土特产向其朝贡。《逸周书·王会解》载:商初,伊尹受汤之命曰:“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诸家论述的基础上 ,从传说、语言、信仰、风俗、文献五个方面对水族族源试作探索 ,赞同今天的水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 ,原始居地应为今广东、广西相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期 ,周王在河南一带封立的国家 ,从来源上说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是周王室分封的姬姓国 ,二是姜姓炎帝的后裔国 ,三是姬姓黄帝的后裔国 ,四是殷人后裔国 ,五是族源为东夷而早已华夏化的诸国 ,六是南蛮裔族国  相似文献   

9.
论秦代以前越族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林琳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  相似文献   

10.
巴人族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古代巴人的族属,历来各家之说相去甚远,但这个问题又是治巴史的人必须弄清楚的。如果大略地归纳一下,从前有关巴人族属或族源的说法约有以下数种: 一、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认为巴是壮泰系民族的先民。①二、丁辅在《西南民族考释之二》中,认为巴是苗瑶系民族的先民。②三、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书中,认为巴族的一部份成为后来僮傣语族诸族先民集团之一,另一部份成为后来的苗瑶语族诸族先民集团之一了。③  相似文献   

11.
会计的本质,历来成为会计“百家”争鸣的理论焦点。我国会计界就有通常所说的三“论”:一曰“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种计量的技术和手段,是用来记帐、算帐的工具”;二曰“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三曰“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各派观点自成体系。从时间上看.50——7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工具论”,80年代至今则主要是“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之争,各种观点水火不相容。我以为,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恰恰忽视了会计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会计是在一定的客观历史环境(称之为会计的社会环境,或称会计环境)中产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12.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11世纪之后,我国傣族先民在云南西南部,即从今之德宏州南下,经临沧、思茅地区至西双版纳一带,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这些地区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本文意图探讨这些地区跃居统治地位的古代傣族统治者,对其所辖山区民族在政治上极力进行控制的同时,又在精神文化领域内着力进行宗教文化的渗透。所言宗教文化,又主要是指原始宗教文化范畴的,足以显示其政治统治权威的寨心勐心和寨神勐神崇拜的系列现象和内涵,及其相关衍变的诸方面。是否为纰缪之言,谨陈述于方家及读者,恳请不吝教之。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东干"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少观点,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东干"视为一种跨国族群的个案,探讨了"东干"与回族的族源、族称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华胥氏及其子女长期活动于陕西蓝田一带的传说,作者认为:我国陕西蓝田一带是早期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发祥的起点。中华民族一词最早就指的是居住于陕西和中原大地上以华族为主体的民族,这个华族就指的是华胥氏族团。在华胥之后,中国出现了三个主要部落首领:一是黄帝,二是炎帝,三是蚩尤。而这三个部落族团最早都同出一源,即都是华胥族的后裔。后来又在不断地游徙和斗争中形成了诸多分支,继而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走向融合,终于形成今天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整体。  相似文献   

16.
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 ,族源认同是族群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 ,贺州市灵凤村、三加村、船家和都江村的族源认同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哀牢族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哀牢族的族属问题,史学界前后提出过三种主张:一种意见认为哀牢属于濮人,哀牢王国是濮人所建;一种意见则认为哀牢国为百越系统的越人所建,其族属于百越;而目前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哀牢为“昆明”族说。这种意见认为,哀牢是西汉初年滇西“昆明”部落  相似文献   

18.
秦汉通南越要道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古老族群,《吕氏春秋·恃君览》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的说法,证明古代长江和汉水以南都有越人居住。春秋战国时,由于楚国在南方的扩展,至秦汉时,越人虽仍居于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但主要已移居于五岭一带及其以南地区了。此时期中,汉族与岭南百越的关系,构成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原的华夏、汉族与五岭南北的越族交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相似文献   

20.
原始文化基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文化基因论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题。一是提出原始文化基因论这一观点,认为“原始文化基因”是指原始文化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二是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这个最基本的原始文化基因在其内部运动中对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三是认为原始文化基因论能改变现存的文化人类学中的某些概念和认识,以利于更好、更准确、生动地叙述文化人类学上的一些问题。四是原始文化基因论从根本上就肯定了原始文化的现实意义,能促进我们发展更为良好的人类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