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情理主要兼指性格逻辑与生活逻辑,它是明清小说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发现,其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在于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尽情着理,在人物肖像描写、人物言行描写、人物性格刻画三个方面恰当地把握了情理分寸,故塑造了合乎情理、真实可信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在于:既通过传统手段表现人物的心理,又通过现代手法揭示人物的无意识;既纵向表现人物的心理流程,又通过参差对照的手法横向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既描绘人物的种种变态心理,又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其文学史意义在于:丰富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揭示了人性之恶和人的生存困境,透视出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所背负的沉重精神负荷。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叙事性,这是因为电影艺术家制作一部影片的目的,就是运用电影语言和叙述话语去展示生活中人的性格和命运。艺术家们通过电影思维,合理地构建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精巧地安排情节的发展顺序与跌宕,使之符合生活的逻辑并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叙事结构形式,在众多的叙事结构中有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叙事方式,这就是现实心理叙事结构c现实心理叙事结构一般来说是从现实和人物心理意识两个层面展开事件和塑造.人物性格C现实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基础,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而要获得真实的首要条件是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丰富、复杂性格的核心特征,在我看来,则是形象整体性格上的双重性。形象整体的双重性格表现了人物心理矛盾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环境决定人、人创造环境的交互作用,揭示了艺术思维过程的两重性,是使人物性格“立体化”的必要前提。然而,对于一个个独立的形象整体,双重性格又並不是没有主从的绝对分裂,而是在性格纷繁复杂、交错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的人物肖像刻划,是与人物的性格刻划相需相生、互补互成的,都是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完整人物形象。因为艺术“只有靠整体才有生命,才有价值。”肖像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形态,性格是人物肖像的内在灵魂,它们共同耦合为完整的人物艺术形象。可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人物肖像刻划,是小说创作中较为困难、却又是不可回避的艺术。古代小说家们经过不倦地反复摸索实践,确实为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从司马迁的《史记》传记文学作为成熟作品算起,到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殉难烈士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传记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在内容上忠于史实,是非分明;在艺术上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但在写法上也不可否认存在共同的局限,如形制短小,不利于全面写出人物的生平及其活动的环境,事迹显得简略。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和变化,对人物心理尤少细腻的描写。这些都使古代那样的传记文学无法担负起对现代现实生活的描述,因  相似文献   

9.
矛盾心理描写是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诗人笔下,人物的矛盾心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诗歌中人物矛盾心理是现实中人的矛盾心理的体现和反映。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人的多种情绪的复合,各种情绪在人心理活动过程的动态结构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矛盾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也是诗歌艺术中矛盾心理描写的客观依据。这种描写手法具有很高的真实感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羽林郎》在人物肖像描写上,以华丽衣饰映衬女主人公身体之美,却失之于人物的身份和劳动场景的协调,造成作品内容的缺陷和矛盾。从农耕民族的心理结构、风骚抒情传统的崇德因子、两汉靡丽多夸的社会风尚三个方面尝试分析形成乐府诗中人物肖像"夸饰"描写的思想根源,可以从多角度阅读和欣赏汉乐府民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人物心灵的辩证法,再现出人的心灵的真实,托尔斯泰经常采用以下几种艺术描写方法:把人物的生活经历划分为几个阶段,通过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心理活动,写出他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运用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式的内心语言,创造人物的内心独自;通过一连串的心理细节,反映人物心灵发展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史进”这一人物最早出现在史书记载中,进入文学叙事领域经历了一个逐渐积淀的过程,成为《水浒传》中的史进形象。史进具有重义重情而疏于人情世故,剀直爽劲中渗透着草率粗疏,好武尚艺却杂博不精等多维组合的性格特征,其性格结构内部隐含着悖逆的成分。史进的性格在《水浒传》前半部分得到了较为鲜明的表现。但是,随着故事展开,他的性格特征逐渐弱化终至消失。造成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为描写粗疏导致人物形神具失、散点式展现人物性格忽视了内在逻辑、人物言行功能转换导致性格要素缺位等原因。  相似文献   

13.
性格塑造的成功是小说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欢喜冤家》善于动态地呈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与成长;同时运用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精准地描摹人物情感、传达其独特个性和神韵,有效地避免了人物形象雷同的现象,堪称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刻画性格、塑造典型的有效手段.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李准说得更具体:“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及其他》)可见艺术的典型化,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心理描写手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黑格尔美学典型性格理论的美学价值,阐述了黑格尔美学思想典型性格理论的哲学基础,指出黑格尔美学思想典型性格理论特征的内容,即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特殊性与明确性;坚定性与决断性。黑格尔美学典型性格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其全面论证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并且运用辩证法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艺术形象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主客观关系,即人的性格在环境中形成并受环境的制约;与此同时,人也把环境人化了。文章最后指出由于黑格尔典型性格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体系基础之上的,最终未能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人物底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这是恩格斯对行动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这里所说的“怎么样做”,就是指人物行动描写而言。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小说创作的人物塑造中,很重视人物行动的描写。他不仅在描写人物做些什么的时候竭力地表现他怎样做,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以挖掘人物每一个具有性格化的特征性行动,产生和形成的生活来源和社会根因。  相似文献   

19.
反对法西斯侵略要求世界和平是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出的伟大主题,但更深层次的是老舍对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思。作品剖露出在民族危难中不同的心理性格,形成了民族的渣滓、民族的基石和民族的精英三种心理性格系列,从而抨击了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呼唤爱好和平与英勇刚毅相糅合的理想的民族心理性格。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剖露是一种艺术的沉思。老舍在不同国度的民族性的比较中揭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因袭重担;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性格的描写置于古老民风民俗的环境中,使作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热讽和冷嘲相映照、描写和议论融一炉,深刻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四世同堂》当列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林中。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肖像描写是很出色的。而它又以第三回的肖像刻画最为突出。这一回宝、黛、凤姐三个主要人物均出场亮了相。其中又以林黛玉出场的肖像描写最有特色、最有深意。它不是那种人物一出场就交代脸谱和打扮的“公式化”描写,而是通过旁人的观察和心理感受,随着人物关系的建立和情节的发展,一层一层地出现,好比画家画一张画,不是全部上好颜色再拿出来,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先上一层,再上一层,由谈到浓,逐层着色。这样,不但使人物肖像富有生气和层次,而且人物关系和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相应的展示,多通道高密度地推动了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