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精神实质.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完整内涵."三内涵批判"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功能互补互动的方法论系统.实践批判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革命性品格,理论批判赋予了其科学性品格,自我批判赋予了其彻底性和开放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戴震是一个富于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戴震来说,考据不仅是破坏旧经学、旧哲学的工具,而且也是建立新经学、新哲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基础。戴震之新义理思想的确立,不仅因为他自己有“志乎闻道”的志向,以及“此学不仅在故训”、“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方法论原则,而且还主要归因为他的理论批判与社会批判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3.
清代康乾统治者大力宣扬程朱理学 ,却并无理学哲学的建树 ,只是理学的回光返照而已。相反是反理学的思想成为清代哲学的精华。乾隆以后理学让位于汉学 ,汉学成为清代学术主潮 ,崛起了乾嘉学派。其中惠栋吴派盲目从古 ,且不废理学 ;戴震皖派则具有怀疑精神 ,又与反理学相连系。但汉学与理学一样脱离实践 ,又遭到有识之士的批判亦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初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已然展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就内容而言涉及对异化劳动、私有制、国民经济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方法论上则呈现出鲜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相统一的批判方法。青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和批判方法论有着其超越时代的方法论价值和生命力,它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精神,坚持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相统一的批判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和开放包容的批判态度以及坚持共产主义的批判旨归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戴震的新义理学思想已不是传统理学的简单继承和延续,它是在对传统理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渗透着比较明显的具有近代特色的启蒙理性。戴震义理学思想的启蒙理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扬理性主义精神,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二是高扬民主、自由、平等精神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6.
戴震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哲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践行了实事求是、存疑求真、淹博精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这些,迄今仍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不同意那种将戴震哲学的儒家因素与启蒙倾向片面地对立起来的看法。事实上,戴震往往是在对先秦儒家传统、尤其是对孟子哲学的某些具有古代民主人道精神的合理思想展开创造性诠释的前提下,提出他的那些富含启蒙意义的进步观念的。同时,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也决定了戴震哲学的启蒙倾向只能从儒家传统的深厚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儒学传统中透露出启蒙晨辉的戴震哲学,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过渡转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戴震(1723—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是我国十八世纪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的杰出代表者。戴震虽中过乡举,但却六次会试均未考中进士,晚年被召为四库馆任纂修官,校订天文、算学、地理等书籍。他的知识很渊博,对音韵、训诂、数学、天文、地理、哲学等都很有研究。他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的唯心主义理学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重要的贡献。本文仅就戴震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作初步分析。在认识论上,戴震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列宁选集》1972年版第二卷  相似文献   

9.
本文不同意那种将戴震哲学的儒家因素与启蒙倾向片面地对立起来的看法。事实上,戴震往往是在对先秦儒家传统、尤其是对孟子哲学的某些具有古代民主人道精神的合理思想展开创造性诠释的前提下,提出他的那些富含启蒙意义的进步观念的。同时,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也决定了戴震哲学的启蒙倾向只能从儒家传统的深厚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儒学传统中透露出启蒙晨辉的戴震哲学,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过渡转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论庄子哲学之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脱,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