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诗经》是中国古代的谜语诗集《易经》以隐语作辞,言不尽意,须言外求意。《诗经》根据易卦而作,每篇诗必以易卦为谜底。读诗者须从言内的诗辞求得言外的诗意。言外的诗意本于易卦。易卦的排列,井然有序。由卦序以求某诗而知其旨意,不啻按图索朗。《易经》《诗经》同以隐语作辞,采取象征文学的手法,读者只知有象而不知其所象之物。盲人摸象的寓言,固可用之于言《易经》,亦可用之于言《诗经》,于是汉儒董仲舒有“易无达占”和“诗无达信”之说。《诗经》既本于易卦而作,其所取象自当同于《易经》。究竟《易经》所取何象?答曰…  相似文献   

2.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3.
在《诗本义》中,欧阳修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人情说诗的方法,通过人情、人事、物理等对诗歌特别是所谓“淫奔之辞”作出大胆而合理的解释,对传统而权威的《毛传》、《郑笺》等说法作了批驳,求得了《诗经》中一些诗歌的本义,对《诗经》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5.
谈《诗经》中的赋比兴魏秀艳《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中叶。《诗经》中普遍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是后人总结了《诗经》的创作提出来的.唐代孔颖达疏云:“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孔氏明确指出赋比兴是《诗经》之异辞并...  相似文献   

6.
《诗经》诠释在早期儒家哲学展开过程中作用独特而重要.出土文献中引《诗》论《诗》内容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新材料.简本《缁衣》的“子曰诗云”模式是“子曰”加“诗云”的格式,形式上的“引诗为证”实为作者深于《诗》教而使“子曰”与“诗云”相互发明的著述方式.竹帛《五行》之引《诗》实已将《诗》句融入到对“五行”说的阐发中,《诗》句构成了思想阐发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民之父母》之以《诗》句作为话题而展开儒家政治哲学阐发的方式在传世文献中也时有所见,是早期儒家通过《诗经》诠释建构哲学的另一种文献形式.《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儒家《诗》学专文,其出土使早期儒家经学范畴上的“《诗》学”清晰起来,对深入探讨早期儒家《诗》学与哲学之关系有重要启示.总之,这四篇文献分别代表早期儒家《诗经》诠释的一种形式,共同表明早期儒家《诗经》诠释在其哲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诗经》里的五首所谓“东门”诗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其中的“东门”当指古时里居的东门,而不必拘泥于旧注一概释为城东门。一、“东门”诗概说在《诗经·国风》里有五首诗颇引人注目,即《郑风》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二首,《陈风》的《东门之粉》、《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三首。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特  相似文献   

8.
《乌台诗案》一名《乌台诗话》(见《眉山诗案广证》卷 2 ) ,却有悖于“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的“诗话”传统。但换一种眼光来看 ,诗案中有时涉及作诗本事 ,有时供出诗作或某些诗句的用意 ,则“论诗及事”、“及辞”还是时或有之 ,只不过作者多半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罢了。因此 ,《乌台诗案》实在是一种“变形”的诗话。关于诗案供状迫于外力言不由衷 ,前文已有所触及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以见其荒唐可笑。《和李清臣韵》云 :“羞为毛遂囊中颖 ,未许朱云地下游。”前句姑置不论 ,后句用了一个典故 :“朱云 ,汉成帝时乞斩张禹 ,汉成帝欲诛之 …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自先秦到唐初的《诗经》阅读情况,认为《诗经》之文本意义有一个从阅读的文本向文本的阅读的转化,《毛诗正义》则为这种转化作了总结。先秦之时,当《诗》成为独立的阅读文本时,只具有词汇的意义;两汉的章句经学注意到《诗经》的语言形式,但是,四家诗同为阐明圣人之意,严守师法之授,故其差异,不过是阅读的“版本”不同而已;魏晋以后的《诗经》阅读,注重诗情文理,人自立说,表现出注重文本的特色;唐之《毛诗正义》受到魏晋诗学的影响,解说《诗序》、毛传、郑笺的孔疏,因注重文理而表现了一定的文本意识,披露了小序与诗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钦定的著作,又一次使《诗经》的阅读回到“版本”阅读的底线,从而表明,《诗》只要是被作为经学的读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11.
目前湖北房县流传的民歌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古代典籍内容,其中包括一些古代神话故事和《诗经》的歌词。本文研究这些民歌歌词与古代典籍的关系,认为民歌中这些内容并非是依靠口头传播方式直接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它们是后代乡村知识分子在民歌演唱中借用典籍知识的结果。这表明中国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质的《诗总闻》首创总闻体,丰富了解《诗》体式,在言《诗》中废序不观,其所论诗旨与《小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词语训释中,多体察细密,并十分注重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也常借论诗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在批点《西厢记》时所引述的评论话语非常丰富,韵文方面择要而言有《诗经》、唐诗、民歌时调等,分别反映了其对《西厢记》的思想、语言、文学价值等的意义揭示。以上评点话语的选择与运用,虽与金圣叹的个性、学养有关,但更是晚明文学生态的某种映射:妙解儒家经典以反对理学束缚、唐诗以诗集以外的形式传播、以民歌小曲为绝假存真的利器等文化现象,在晚明社会中皆不罕见。从《金批西厢》评点话语中,可以寻绎出联系的文学生态系统对作家及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在详细考辨方氏生平事迹及著述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其学术渊源,并还原其诗学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赋”字的本义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方法,后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关于“赋”、“楚辞”、“辞赋”等的称呼,一直比较混乱,说法不一。“辞”与“赋”究竟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它们的源流究竟如何?我们认为,“辞”源于诗,而后又演变成为“赋”,它应是一种文体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并且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借鉴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但学界对其生平思想及著述情况的系统研究一直付之阙如。详细考辨方氏生平著述,对廓清其生平及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体现在:1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2 "《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3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4 《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除了在诗歌中大量引用中国典故,还翻译了《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儒学经典。庞德晚年被拘押在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医院期间同哈佛学者方志彤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分析这些史料可以追溯庞德和方志彤之间围绕儒家经典翻译的探讨和争论,进而驳斥西方学者所谓18、19世纪汉学家的译著为庞德儒家经典翻译唯一依据的观点。庞德晚年的儒学翻译有诸多突破:一是突破了对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二是突破了“四书”的限制;三是突破了重汉语字形、轻汉语语音的成见。庞德能有这些突破,方志彤功不可没。史料证明,方志彤对庞德后期儒家典籍翻译的帮助和影响超过了半个世纪来学界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宝鸡与《诗经》具有必然关系。《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和祭祖诗有10余篇与宝鸡地区相关;与周公、召公有关的《大雅.卷阿》、《召南.甘棠》在今周原有文化遗迹留存;《诗经.秦风》里的许多篇章或诞生于宝鸡,或与秦人早期在宝鸡地区活动有关;另外,先秦时诵读《诗经》的“雅言”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宝鸡民俗中也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文化遗迹。从以上可见,宝鸡的确是《诗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典礼仪式乐歌 ,一指祭祖仪式乐歌 ,二指应用于燕乐、乡乐、大射诸礼中的乐歌。本文依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诸种乐歌形态做了细致的分析 ,认为《诗经》的编排明显受到典礼仪式的影响 ,诗乐礼有先后之别而统一于仪式之中 ,典礼仪式具有宗教、伦理和艺术表现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