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邻日本,研究、介绍、评论赵树理及其作品,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他们对赵树理小说的分析,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探讨品评,对赵树理作品文学语言的研究,以及出版的关于赵树理的条目和最近发行的赵树理评传等等,已发表的不下五、六十种。他们关于赵树理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赵树理作品的思想倾向和美学价值,赵树理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种种原因,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研究和结论,其中虽有和我们不尽相同或有本质差异之处,但是,日本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专家、教授,赵树理小说  相似文献   

2.
想要激活赵树理,使其成为当前“三农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需要摆脱政治与文学、民间文学传统与五四新文学传统、赵树理艺术手法与现代性对立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赵树理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中的赵树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理方向"代表着对赵树理大众化创作成就的高度肯定.赵树理在文学史中的评价相对稳定,优缺点非常鲜明,但对于其不足,相当多的批评存在有盲点.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主要接受者的,他的"落后于时代"实际是以农为本、关注农民利益的表现.如果时代"进步"到抛弃农民,他就会坚决落后于时代.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发现赵树理的新价值,尤其是他对于当代文学中农民叙事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童年经验对赵树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形成了赵树理固执的难以更改的生活习性 ,导致赵树理小说创作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相似文献   

5.
时代需求为赵树理文学主张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肥沃的土壤。抗日战争大环境、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对赵树理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说明了时代需求是赵树理文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的文风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意义。宗教迷信、民间传说、戏曲艺术、文学传统四个方面的地域文化 ,是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是赵树理艺术风格的的一个重要特点,深入研究这一特点,对于正确评价赵树理小说的成就,总结其创作经验,都是很有意义的。(一)喜剧是四种主要美的现象形态之一。它“以纠正为目的,来暴露人类丑恶和可笑的一面”。(哥多尼语)用笑的方式“来启发心灵,提高感情,从而克服野蛮、愚昧,在社  相似文献   

8.
冯望岳 《晋阳学刊》2006,(5):110-113
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研究“赵树理现象”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是一门通过民间传承寻检生活变迁踪迹的人文科学。民俗学所包括的信仰、惯习、故事、歌谣、俗语等,这些世代沿袭和流行于一个地区或民族中的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体的反映。运用民俗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群体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文化和相关的心理活动,便于阐明存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诸种民俗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作家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时,自然被摄取到文学作品之中,转化为艺术的血肉。在赵树理同志的小说创作中,便描写了大量的民俗现象,构成了生动的文学场景和典型环境,相当集中地反映了赵树理小说的民族特色。不少论者在研究赵树理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一位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思想,正如他的文艺作品一样,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他的作品和创作道路,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解放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住在一个农民家里。这户人家有个小青年,他小学毕业后就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一天,赵树理发现了一件好人好事,就对这个青年说:“小李,你把这件事写个稿子,好不好?”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40—70年代,还是80年代至今,对赵树理小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赵树理小说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并不单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也不单是毛泽东《讲话》影响下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当代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而应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变中的现代性问题。赵树理小说是在对中国小说艺术传统资源的现代择取和转化中,在对五四启蒙价值的继承和在对农民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对乡村本位价值立场的坚守中,实现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最早发表的著作《打卦歌》,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但我在翻检一九三一年《北平晨报》时,在一月十四日第五版的《北晨艺圃》副刊上发现了这首诗。署名“野小”,这是赵树理早年使用的笔名之一。赵树理曾说过:“我的父亲是野大,我就是野小。”意在表明自己是村野里生长的“小字辈”。这首诗的发现使我们看到这位具有独特的大众风格的当代著名作家,他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却是一首七言古体诗。现将全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 ,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 ,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 :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 ,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 ,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杨矗 《晋阳学刊》2007,42(4):105-111
用表征理论省察、考量赵树理文学,会发现赵树理文学也存在着表征危机,具体表现为其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的文学性描写远胜于其"主要人物"如小二黑、小芹、艾艾等,而这些人物又是他所着力否定的。其主观追求同实际效果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背反。造成赵树理文学的表征危机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谱系、话语范型支持,同时也与他对民间"小传统"中的诗意存在的回避、拒绝、否定有关。结果:一、造成对民间小传统的"暴力改写"和严重的妖魔化;二、使非文学的政治理性不断在文学土地上强势"殖民",导致文学越来越可能趋向被政治简单改写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最早发表的作品《打卦歌》,通过一位憔悴“游人”的问卜,为我们描绘了从直皖战争到一九三○年蒋冯阎大战这段期间山西社会的动乱,衰败景象,兹不详论,仅就其对了解赵树理早年生活与思想提出两点看法。第一,诗中“憔悴游人”所叙述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赵树理本人在那一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及其感受。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当时正在长治的山西省立第四师范读书的赵树理,因为曾  相似文献   

18.
论赵树理笔下人物形象的文化底蕴刘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无疑是拥有最多的农民和一般劳动群众读者的作家,这一显著的社会审美现象,确立了他在文坛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吸引广大读者,并为之带来极大声誉的,首先得力于他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这些...  相似文献   

19.
老舍去世四年之后,另一个当代作家赵树理也受尽折磨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人民一下子失去了两位自己的写家."自己的",我觉得,只有这三个普普通通的字分量最重,不必再说什么,一切意思和感情都包括在里面了.老舍和赵树理,出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创作道路不同,作品体裁不同,风格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们两人有着非常近似的地方.他们都来自穷人阶层,都是底层里钻出来的;他们勤奋一生,是一双"套不住的手";他们的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人  相似文献   

20.
闫薇 《齐鲁学刊》2007,4(1):99-101
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且也以为农民代言为己任。作为现代农民作家的典范,赵树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中,还是在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语境中,都坚持自己的农民立场。在当下文学日益疏离农民立场的文化语境中,重申赵树理创作对农民立场的持守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