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音集韵>是韩道昭对其父韩孝彦的韵书进行删削增改而成.它继承了前代韵书的诸多优点,并受同时代等韵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声类采用三十六字母名称,韵目为一百六十韵"的韵书新体例,在韵书制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模因论(mimetic)为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创新能力.文章尝试从模因论这一新的视角,结合现存的对外汉语中的主要问题,探讨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的手段来检测模因论教学法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效果.希望本文能给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等方面提供依据和建议,促进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突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办学特色 ,要能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西部民族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的民族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教材编写的民族特色、课程设置的民族特色上 ,要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了解西部民族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4.
济大新秀     
<正>鹿荣女,1976年出生,山东平阴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后,山东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鹿荣老师主要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国际教学专题研究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9篇刊于《世界汉语教学》《编辑之友》《汉语学习》《语文建设》等CSSCI来源期刊;合著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认知的可逆句式句法语义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如果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能够凸显汉语的内在关联性,就能够变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目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中的课文,逐一讲授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框架语义理论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可以以语义为核心进行词汇语域分类教学,学习者在场景中学习汉语词汇,能够激发经验认知,从而深入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对外汉语词汇.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多媒体化、可以基本满足多种需求的体系,教材编写出现了国别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的特征,教材建设已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1)通用型教材所占比例较大,有针对性、创新性教材所占比例较少;(2)国别化教材较少;(3)基础理论研究亟待突破,对西方语言理论介绍偏多,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创新偏少,汉语究竟是“字本位”还是“词本位”还没有形成共识;(4)中外合作不够.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要,对外汉语学界应该顺应时势,加强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各国孔子学院的合作,联合国内外各语种的专家,加强汉语与不同语种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基础研究,尤其是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并依托各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加紧调查和分析各国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我们才可能编写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各国汉语学习者需要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专家学者看来,在教材体系建设中,研发国别化的初级汉语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文化辅助教材是介于语言教材和文化教材之间的第三种教材,与其所辅助的语言教学结合紧密,在文化容量、表述方式、呈现手段及趣味性上都十分符合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编写文化辅助教材可以根据所辅助教材的编写目的来确定其文化点的选取,以简明的体例提供最多的辅助性文化内容,既体现中国文化又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期待,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文化辅助教材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情景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清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樊腾凤《五方元音》直接或间接衍生版本众多,流传广布,社会影响极大,形成了明清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公元601年陆法言《切韵》是音韵学经典,1 400年来派衍孳生韵书甚多,音韵学史上称之"切韵系韵书"。仿此,笔者郑重提出"五方元音一系韵书"概念,指称在编纂形制上韵图与韵书相配合、音系框架上大致反映北方话二十声母、十二韵部、五个声调的音韵学及汉语教科书等语言文献,并将世传诸多"五方元音"系列文献爬梳归理为同构型前提下的三个系列,归纳各自体系特征及影响流波,推动"五方元音"系列语音文献乃至清代及民国音韵学、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教材一定是适应性极佳、能够经受时间检验的作品,在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广泛使用才能使教材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城汉语”就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在自觉吸收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在语言输入的规范、学习动机的激发、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关注等方面体现了与以往教材不同的编写思路,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和可参与性,向学习者提供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多种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了海内外汉语学习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水平的学习需求,是对外汉语学习教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使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能用汉语进行有效交际,而任何语言交际都是以取得最佳的修辞效果为目的,所以对外汉语修辞教学迫在眉睫。文章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