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土家族青年刘小平个人诗集《鄂西倒影》(作家出版社 .1999.6 .)的文本研究 ,揭示 90年代中国诗歌的个人化。地域化趋势以及这种反一味“内转”诗歌在诗歌逐渐芜杂、失重的窘困下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把诗歌划分为属人的诗歌和属神的诗歌两类:第一类型诗歌是通过技巧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模仿,由于这类诗歌是技艺型的诗歌,诗人被划分到第六等级之中;第二类型诗歌则是凭神附的诗歌,诗人凭借着神的临幸创作出优秀的诗篇,这种诗歌是诗人在看到理式世界后浑然忘我创作出来的,相比于第一种类型的诗歌它显然具有优越性,诗人被划分到第一等人中。与哲人的迷狂不同,哲人的迷狂是他人看起来的迷狂而自己的清醒。苏格拉底这种对诗歌的划分,不仅符合了哲学的特性——在讨论之前首先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定义分类,而且为以后对诗歌的逐次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诗歌面临着贪乏的现实生活语境。随着大众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出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诗歌的时代氛围由此改变了。关注现代诗歌中出现的新感性,在通向诗歌的途中,死亡成为诗人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可能途径,是诗人发现了“生命另有它的意义”的还乡。这种探讨对诗歌意义的追寻和诗人自身的重新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地铁车站》与中国文化具有间接的关联,是诗人对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主义诗歌理论的全新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多义含混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诗人为了表达其独特的情感和感知,常在诗歌中营造出美妙的意象,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再现的成功与否对于诗歌翻译极为重要。较之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意象更具有图形背景特征,因此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有利于加深对原诗的理解,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象,以传达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感知。  相似文献   

6.
诗人余光中提出“新诗”不求“大众化”,但求“小众化”;然而,由于诗歌和诗人自身的问题,当代诗歌呈现出了“小众化”而不得的尴尬状况。造成该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诗人们三种不同的创作态度。为了实现诗歌的“小众化”,诗人们应加强对诗歌理论的反省力度、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力度、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力度以及诗人间彼此融合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唐人小说接受诗歌,是就小说运用诗歌的现象而言。小说接受诗歌的功用主要是:保存大量诗歌、演绎诗歌本事、解决诗歌研究中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功用,既有利于增进对相关诗人、诗作的理解,也对拓展小说、诗歌研究领域,具有借鉴、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白洋淀诗歌群落是一个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地下文人群体,人们总能发现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诗人们展现白洋淀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限联想与感慨的诗作,从中可窥见白洋淀对诗人们的创作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白洋淀于无形中影响着诗人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自然风景体验去切入穆旦诗歌,可以发现穆旦诗歌具有本土化的现代性体验,这样可以拓宽穆旦诗歌研究的视野.穆旦随学校迁徙过程中的自然风景体验,带给诗人独有的土地体验,其中包含了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感情,对人民以及自身的生命关切和思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野人山的自然风景体验给诗人带来了恐惧体验,这就促使诗人去思考战争、自然和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穆旦在1940年代的诗歌指向始终是物质层面上的,而晚年的四季体验让诗人一直在寻找灵魂的栖居地.从这些可以看出,自然风景体验是参与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生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的著作<〈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2.
以《人生》、《黄土地》、《老井》、《美丽的大脚》等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电影,立足于本土生活,以本土观众为诉求对象,注意发掘本土性的文化层面,拓展历史性的文化视野,对西部的地域文化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中国西部电影精湛的艺术表现与对西部人生体验的真诚表述,体现了独特的"西部趣味"。中国西部电影导演从述说转向反思、从本土走向世界、从精英主义转变到世俗主义的文化立场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13.
童心为人类最初的心理状态,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童心在<西游记>中有着多种方式的精彩表现,极富艺术价值.以童心在小说中的表象为基础,对其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进行多角度分析,追溯其出现的原因,对文学艺术的多方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文》曾载文认为《西游记》中的“柱枓”当为“柱科”,本文认为原文不误。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现象."游"和"游戏"既是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又是两种人生态度.它们的比较和融通既有中西思想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如果说"游"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西方的"游戏说"则主要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实质上在于新的游戏和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萨尔曼·拉什迪其人其文其事,评析了他的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指出以"后殖民文学教父"著称的拉什迪,因其多元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切入文学.其文学主张倡导"世界小说"具有时代特征及意义,但是否能成为今后文学发展的主流,仍有商榷余地.  相似文献   

18.
现行《西游记》最权威的整理本是黄肃秋先生以金陵世德堂本为底本精心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善本,既便于一般读者,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细读此本,有若干词条尚可商榷.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热点。其中"游戏"主题说自有其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这些不仅开拓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而且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研究回归到文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语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环节,《西游记》中的"把"字句基本上突破了早期的传统模式,扩大了"把"字句的适用范围,在句式结构上趋向完备和合理,在语意表达上也趋向精密和多元。通过对《西游记》中"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及其句法语义的研究,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把"字句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