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富汗现代化经历了启动、发展、挫折和重启四个时期,显现出阿马努拉国王的世俗化改革、"十年宪政"、"塔利班"的伊斯兰化实践和阿富汗战争后重建等四个现代化的高潮或低谷。历史发展进程中内外交往的复杂性外化为阿富汗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与长期性。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部族政治"、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步性和"地缘政治的影响"等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解构之后,后女性主义需要重构主体性,寻找"革命"或"政治"的可能性。但是这种重构既不能重返现代性,也不能停留在后现代景观中。这就意味着需要规避解构的无能,重新关联解构和主体性。这就是克里斯蒂娃的努力。她在一种否定性辩证法中重写了主体和身体的关系。既避免了现代性主体的同一性,又让主体性得以短暂地出场,重返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德里达式的解构充斥着整个学术空间的时代里,试图用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即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阐释方法来重构"解构",在吸收德里达解构主义合理成份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解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回归历史语境,先秦两汉《诗》学史中普遍的"《诗》非诗",成为毛诗"《诗》作经读"的前理解;而毛诗又在"《诗》非诗"的悬置中生发出中国讽寓解释。比兴作为中国讽寓解释的重构模式,以言-象-意的层层深入实现《诗》的伦理教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为讽寓重构中的类型化方法指出人间性的形上路向。毛诗以史事追索、谱系认同、风雅正变三种方式塑造出"文的英雄主义",实现历史启示;历史信化则在由史鉴到《诗》谏、继而《诗》范、《诗》教的价值丰富中充当媒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中"洞庭"一词,根据唐诗中有关"洞庭"诗歌、相关历史、地理资料证实分析,"洞庭"名称含义异常丰富,并非都是指岳州洞庭,太湖也可称为洞庭。即使指岳州洞庭时,也有三种含义,即狭义洞庭、通称意义上的洞庭、广义洞庭。同时,唐诗中岳州洞庭也可以用不同的名称指代,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其中,"巴丘湖"与之是交错关系;"云梦"与之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九江"与之有时相关、有时完全不同;"太湖"与洞庭在名称上常可互换,但有时指代内容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一般国家"是对历史上所出现的人类政治共同体的抽象,"民族-国家"是"一般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化,也是对"一般国家"的超越。在国家的形式与内容、主权的归属、人民的地位等方面,"民族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性,霍布斯与卢梭的国家理论充分体现了"一般国家"和"民族国家"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历史主题,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复兴与现代重构是完成这一历史主题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重构是在鸦片战争后历次反抗强敌入侵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并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型构完成的。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使中华民族在自身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民主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文明基础上型构了现代民族精神。中华现代民族精神具有理性的民族形式,蕴涵民主、科学的时代内容,彰显着“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连云港市中医院在推进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认为"形象、文体、品牌"三大工程促进中医院文化"形"的构建;"名医、德育、关爱"三大战略提升了中医院文化"神"的塑造;"形神兼备"的中医药文化促进了医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和一个部落文化盛行的国家,阿富汗的民族与部落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尽管在禁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阿富汗的毒品问题依旧十分严重。民族、部落问题与毒品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解决阿富汗毒品问题,必需考虑到阿富汗的民族与部落问题,否则毒品问题很难得到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大国对阿富汗的争夺以及阿富汗民族在夹缝中奋力抗争以求独立的不懈努力,构成了国际关系史中阿富汗问题的丰富内容。先有英法的对抗,继而是英俄及英苏的争夺,最后是美苏的抗衡及其各自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究其根源,有地缘故政治因素,有地缘经济因素,有部族、教派因素;有文化因素,同时也与阿富汗自身脆弱的中立外交有关。  相似文献   

12.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30年代始英国为抗衡俄国南下对印度造成的威胁企图占领阿富汗。两次侵阿战争失利使英国转而执行缓冲国政策,以划定阿富汗北部边界的方式与俄国划分了势力范围。为防止普什图山地部落人民威胁印度边界,英国殖民者又通过"杜兰线"将阿富汗东南部普什图族山地部落数百万人民划归印度,从而造成了印巴分治后长期影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的"普什图尼斯坦"问题。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以来,美国主导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积极实施对阿“新战略”。地区国家对阿富汗和平重建十分关注并大力开展相关的外事工作,尤其突出了对阿富汗的援助。中国援助阿富汗和平重建的举措应当从资金管理、组织机构、援助项目等多方面增强阿富汗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阿富汗局势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阶段,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支持阿富汗人民克服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现当代戏剧纷繁复杂、昙花一现的各种形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之间,艺术主体心灵的浮游状态。从艺术的主体心理动因角度,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现代状态进行史论方面的探讨,可见人类主体心理需求是戏剧艺术形态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油画所经历的这个复杂而多元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也不仅是从解构到重建的演变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艺术观念的转变。中国当代油画在不断吸收或借鉴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理念、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结合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背景,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观念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共产党宣言》中,政治是用于限定统治、制度、运动和斗争等历史活动的定语,是随着经济基础变化而不断具有新形式的动态概念。在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作为定语的政治和阶级又统一于新旧阶级统治的本质特征。在此意义上,《共产党宣言》不仅对作为“绝对真理”的政治、法律和道德作出了彻底的批判,而且试图祛魅遮蔽阶级属性的启蒙政治理念,更在后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视域下提出了重构公共性政治的可能途径和必要条件。今天,当历史正反经验和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资本主义政治/阶级统治提供了更新治理技艺的客观条件,用以重构政治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权诚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乃至危机。但是,经济全球化和无人化生产工具变革所带来的过剩危机,以及由互联网所提供的开放商谈空间,将推动阶级意识的迅速发展,而《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实践也必然走进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决定其走上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道路。而唯有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将使命型政党的内在特质和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概括,才能从学理上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现代化变革,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与现代化制度基础的奠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三个阶段。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其领导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