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雇员是企业创造财富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有效改善国有企业的雇员激励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雇员激励的影响作用.本文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高层治理可以提升国企雇员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并且这种效果在外部制度环境较好、地方控制、股权制衡程度较高以及内部控制较好的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而单纯的持有股权则无相应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还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和雇员工作环境,最终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生产效率.本文不仅对雇员激励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而且对决策高层在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为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更好地发挥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克服管理层的短期行为,通过不断的探索,开始在公司内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建立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从20世纪50年代就被作为一种能够改善代理问题,提高企业价值的激励机制,并且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广泛使用。但由于其争议性,以及我国股权分置的特殊性,我国企业在股权激励机制改革中,仍处于不但探索的阶段。本文主要以东阿集团为例,为其他企业的股权激励机制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公司纷纷推行了股票期权等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能够较好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的行为。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成熟,股权激励计划在我国实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经理人市场不健全,法规制度制定不详细等。因此,文章针对股权激励在国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和推进股权激励有效实施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6年初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创造了条件。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方式,是一种能改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的激励制度,已经成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公司经营管理者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提出了健全公司治理机构,培育职业经理市场,规范资本市场和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制度等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股权激励制度是指允许公司员工持有本公司股权,在股权的基础上,形成员工与公司收益与风险共担的长期激励机制。该制度对于整合公司管理机制,改善公司人力资源,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增强公司管理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可避免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尝试探讨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实施过程中法律规制方面的矛盾和争议,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中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其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相关法规的颁布.股权激励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对改善公司治理状况和激励管理人员具有更积极的作用.为了研究全流通时代下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本文利用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颁布后依据其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并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情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长期激励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业绩提升方面被市场寄予厚望.本文利用CSMAR数据库相关股权激励的数据信息,以股权激励方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整体状况,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为了提高股权激励的有效性,以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在实践中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市场建设还不完善、股票期权制度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考核指标落后等,建议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完善现行的股票期权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经理人才市场、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美  罗亮 《管理评论》2005,17(4):21-26
中国网络型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从宏观上为产业营造了市场竞争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提高运营效率的外部动力。与这种产业组织改革的制度性变迁相呼应.企业组织的内部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本文讨论了中国网络型公用事业市场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的三个主要问题:所有权的多元化如何改善对投资者的激励:市场化改革如何从外部和内部增进管理层的激励:如何通过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牵制制度和科层制度以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激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沪深两市首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但是,并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经理人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1.
政府治理、产权偏好与资本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投资机会和融资约束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治理水平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治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渠道,扩大企业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以我国2005-2007年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较高的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会提高公司的资本投资规模;政府治理影响企业资本投资与投资机会的敏感度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政府治理对国有企业资本投资的影响随着实际控制人的行政级别提高而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治理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如何通过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安排延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2年-200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国内地区差距,实证分析了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时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政府支持市场化程度、经济法律环境水平、股权集中度、股权竞争度、董事会独立性、专业委员会设置程度以及股东参与决策程度与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好的制度环境与有效的公司治理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包含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层次的制度竞争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层次的公司治理竞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国有企业的高管变更视角分析了高管权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以2004 -2008年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1)总体上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而高管权力的增强会降低其因业绩低劣而被强制性更换的可能性,表明国企高管的权力在高管变更决策中发挥了显著的职位堑壕效应;(2)发生了高管变更的公司其未来业绩有明显的提高,但这一促进效应仅在权力较小的高管被变更后出现,而权力较大的高管被变更后公司业绩并没有得到改进;(3)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政府控制层级的提升和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抑制国企高管的权力寻租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国有企业高管权力的经济后果,并为当前有关国企公司治理和高管选聘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n emergent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which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 are unintentional contributors to the change process. Our theory suggests how change in the predominant institutional logic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t public U.S. companies resulted not from deliberate attempts by corporate leaders to change the criteria by which governance is evaluated, but from the cumulative efforts of top executives to provide “impression management support” (IM support) for individual leaders of other firms. We first discuss how IM support has spread among corporate leaders through generalized social exchange. Then we suggest how individual leaders, in seeking to persuade journalists about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leadership at particular other firms, tend to invoke evaluative criteria that deviate from the prevailing institutional logic of governance. We further suggest how the rhetoric of IM support instigated a cascading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changing perceptions about corporate governance among a broad range of other corporate stakeholder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model fo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corporate elite. Finally, we consider how the occasional negative commentary by corporate leaders about their peers, in combination with IM support, helps to sustai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which leaders, journalis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 operate.  相似文献   

15.
高管持股、高管的私有收益与公司的并购行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探讨公司高管发动的并购行为与谋取个人私有收益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尝试从高级管理层的私有收益角度对公司高管的并购行为进行研究.基于代理成本理论及中国高管薪酬管制和公司并购的特殊制度背景,以1999年~200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回归、随机效应回归和分层回归的实证方法,得到一些重要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已经成为高管谋取私有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发动并购行动高管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在职消费,而高管发动并购事件谋求在职消费的私有收益动机最为明显.通过分层回归还发现,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下管理者持股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这一股权激励的确能够适当缓解高管以谋取私有收益为目的而发动毁损股东价值的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pa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First, we focus on the pay-for-performance sensitivity (PPS), review recent evidence (mainly UK) and outline a methodology for calculating the PPS itself. Secondly, we review the evidence on tournament theory. Tournament models predict that career concerns generate incentives for executives and can explain observed variations in pay outcomes in the boardroom. Thirdly, we provide evid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PS for 532 executives within 100 large UK stock market companies for 1997. Unlike prior work, we include non-CEO executives in the analysis. We show that the PPS increases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vels. Also the statistic is not constant across firms.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incentives. We show, consistent with prior evidence,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ive ownership of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b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an expectations gap exists in the control, strategic and resource provision roles that independent directors play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hinese firm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of these roles. For this purpose, we interviewed Chinese executive directors,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stock exchange regulators. We find a performance gap but no reasonableness gap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and strategic rol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erformance gap may be attributed to such factors as the ill‐defined roles, independent directors' limited amount of time commitment and their lack of competence and objectivity. Interestingly, there is disagreement over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 as the objective of the control role. We find no consensus on the desirability, reasonabl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resource provision role, perhaps because of a pejo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role as an exercise of guanxi.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对2001年至2009年中国1729家上市公司进行回归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降低了公司违规行为倾向,同时增加了公司违规行为被稽查的可能性。该结论在控制了机构投资者变量内生性的因素后仍旧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公司经营违规,机构投资者对信息披露违规倾向的影响更强。另外,相比证券机构投资者,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持股的公司中违规公司比例更低。除此以外,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违规的抑制与检举作用并不受其它公司治理变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在预防与打击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提供了治理和防范企业违规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20.
转型经济下市场导向型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概念模型论证了国有企业在转型经济时期采用市场导向型战略的效果以及采用该战略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27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验证了我们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经营管理干预的减少、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战略控制都有利于市场导向型战略。结果还显示了市场导向型战略在改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上的显著性。这些发现和对原有理论的改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改革政策和国有企业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