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体系,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之伦理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体系,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之伦理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神理”是一个尚未系统论及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从神理范畴本体论层面探讨其历史赋予的丰富的理论内涵 ,并运用现象学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观照 ,可以看出其自然性、铺叙性的形上品格 ,与现象学美学的“过程”、“整体性”有着相似性和可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神理范畴在理论界目前尚未系统论及,本文在前此本体论基础上,引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对应研究,探讨其创作论的内蕴及其呈现的品格,同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与西方现象学美学对神理范畴统筹观照,揭示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到事物本身具有同构对应关系,确立了神理范畴的当下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澄清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本体论美学和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使其艺术思想的美学价值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其本体论美学是和真理相关联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揭示了艺术的本性,即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这成就了海德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论真与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的哲学晦涩难懂。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哲学原则和哲学方法与传统哲学相去甚远。他提出的现象学存在论(现象学本体论)力图克服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原则,实现主客合一。凭借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对古老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存在问题是他全部哲学的中心问题。他的美学思想同样是这一基本问题的延伸。海氏以其存在概念为基础所实现的真与美的统一是西方哲学、美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  相似文献   

8.
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美学是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学流派,其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的现象学哲学.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在早年赴德留学期间,跟随胡塞尔对现象学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在其一生的辛勤著述中,创造性地将现象学理论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他以《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年)、《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年)、《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年)等著作在艺术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审美价值论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理论突破,从而成为本世纪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  相似文献   

9.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1.
把本体论的问题与意识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共同特点。熊十力结合易经的宇宙演化论和佛家法相亲的意识理论,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提供了一种严密的本体论体系。胡塞尔通过考察意识活动的构成作用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存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表明东方和西方的思想界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着共同的兴趣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12.
在摸索如何实现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现代新儒家前三代学人大多都致意于重建形上学的努力,表现出自觉创构本体论的理论冲动和精神蕲向.作为现代新儒家之重镇,方东美没有如同其他人那样,承接宋明儒学以采取"新心学"或"新理学"的进路,而是归返于先秦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并建立了"含情契理"的生命本体论.通过他探求"太初之指"、索寻宇宙人生之本体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由中入西,最后又援西归中的学思心路;同时,从中也能够见出由提出"生命"这一核心范畴,到依循"体用不二"的传统论证方式阐发其功用,以确证生命的本体论意义和地位,进而展开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莫里茨·盖格尔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他最早将现象学的方法具体而全面地应用于美学领域,建立了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研究方法。在盖格尔所讨论的美学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理论,以及他将现象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美学方法。本文试图梳理这三方面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美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美在西方早已式微,在中国却依然处于主流地位.针对这种现象,论文从哲学、逻辑、现实三个角度,分析了本体论美学的不合理性,认为本体论美学是本体思维方法的产物,美本质问题的产生违背了基本的思维逻辑,把美学研究引入了歧途,进而提出了美学研究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是20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传统的形上学的生生大德与现代西方哲学与关学(尤其是柏格森、怀特海)的思想相融汇,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生命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方法和研究题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从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中汲取的精华.方东美生命美学思想旨在创造一种含情契理、美善圆融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古典美学范畴在思维方面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前者重功能、性质,后者重实体、元素,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更多侧重于指称审美事实的功能和性质,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多数范畴称谓的是审美事实的实体和元素。那么,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功能性有哪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 作为指称审美事实的美学范畴,可以侧重于审美事实的实体方面(如情节、性格、线索、黄金分割律等西方古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一、后结构主义与两条美学线索的关系如果我们以关于文本意义与审美主体二者关系的理论观点为标准来梳理近现代西方美学,可以发现两条互相对立的美学线索,一条线索从传统释义学、语义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到结构主义美学;另一条线索从现象学、现代释义学美学到接受美学。而后结构主义关于文本意义与审美主体关系的理论观点却超越于二者相互对立之外。第一条线索在这个范畴里的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文本存在一个确定意义。传统释义学的目的就是克服作者与读者  相似文献   

19.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