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2.
本我自我超我——谈凯瑟琳的三重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三重人格的惊世骇俗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她渴望着能将野性的"本我"——希思克利夫与文雅的"超我"——林顿结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三结构",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试以"人格三结构"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相互合作才能使心理状态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5.
好莱坞热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尼娜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特征。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的理论,试图探讨尼娜的精神世界。尼娜在"本我"(死亡本能和爱欲本能)和"超我"(母亲的规训和控制)之间进行激烈的挣扎和对抗,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我毁灭的一刹那也象征着本我人格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烛照下,“二拍”中的情爱女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超我人格控制的情感主体、受制于自我人格的情欲主体以及本我人格驱遣的欲望主体。情爱女性不同的人格结构建构与晚明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因弟弟艾里去世而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强烈地反抗社会。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剖析霍尔顿的心理创伤,认为这种心理创伤导致霍尔顿人格超我与本我冲突程度超过自我调节的能力;霍尔顿本人过度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其自我与外界割裂,以至于丧失了人格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通过主人公保罗的爱情经历,对比劳伦斯本人成长的环境,分析了保罗爱情失败的根源。同时阐明了劳伦斯的爱情观。并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论述了本我、自我、超我怎样作用于小说中情人们的心理过程,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河边云雀叫得欢》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权主义作家杰西卡.安德森的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曾经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这部小说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一位辗转回国的七旬老妇人劳拉一生的悲剧命运,劳拉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压抑与等待中虚度。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说和焦虑说来分析主人公劳拉悲剧的一生,并得出了劳拉的悲剧是社会文化的悲剧、也是女性自身的悲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来解读小说《艰难时世》,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格结构,并探讨这些主要人物心理状态发展的原因和最后结构,进而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维多利亚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格结构中的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造就了一个艰难时世。  相似文献   

12.
徐云知 《南都学坛》2004,24(4):33-38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最终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清晰地凸显出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论,然而却很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张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实源于人性的嬗变。在他身上体现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的较量与挣扎,他的变化正是这三种力量冲突的结果。崔、张二人的悲剧实源于此,张生似乎也就成了人性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16.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倩女离魂》在看似“大大庆喜”的表层下隐藏着侍女深刻的人生悲剧。一方面,指腹为婚、母亲逼婚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社会身份和地位上所受的重负。另一方面,身魂分离则显示了女性的自主意识觉醒后本我的释放和人格的扭曲分裂。大团圆结局更是自我与本我在强大的道德理念的束缚下向超我的屈从和皈依。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