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全面侵华后,抗击日本侵略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广泛发动人员抗战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在华北,中共为动员广大群众参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时来华北访问的外国记者,以其记者特有的敏锐视角,对中共在这一地区的抗战动员组织、动员形式、动员对象和动员结果作了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分析和研究,认为广泛发动人民参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外交接触与交往,但后来却未能遵循双方的初衷发展下去。本文回顾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扶择失误的历史事实。在抗战期间特别是抗战末期,中共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机会,但由于美国对中国事务和中国共产党的无知、对共产主义的偏见以及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担忧,导致了它对华政策抉择的失误而错过了合作的机会,使双方开始走向对抗之路。文中对中共务实、灵活、进取的对美政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中共通过与美国开展民间交往活动,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和歪曲宣传,使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共的抗日真相和政策主张,从而使中共从延安走向世界,这对制止国民党的反共活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也产生一定影响,为中共从局部执政到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中共在处理与美国关系中展现的独特外交风范,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对于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开创国家外交关系和党际关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战后 ,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的方针成为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严重障碍。在抗战胜利前后赫尔利公开声明扶蒋反共、不与中共合作的时期 ,中共对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 ,但仍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而且斗争的主要锋芒是对蒋而不是对美。在杜鲁门发表声明、马歇尔使华之后 ,中共提出“有时也可中立美国”的策略思想 ,争取美国执行“中间政策” ,赞助中国搞联合政府 ,不干涉中国内政 ;并曾提出与美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方针。在美国提出“军事援华”法案、进一步公开暴露其助蒋内战的立场之后 ,中共坚决揭露其对华政策的“虚伪性、帝国主义性与残酷性” ,直至公开宣布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一方面作好对付美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准备 ,一方面仍采取慎重态度 ,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中共对美采取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部分民众、媒体人和学者认为:抗战记忆在毛泽东时代不被中共鼓励、甚至遭到打压;抗战记忆在1976年毛泽东时代结束后,才因中共的刻意培育得以兴盛。但中共的档案、官方媒体等史料显示:在1976年前的中国,得益于中共的支持,抗日战争被很好地记忆着。现阶段抗战记忆的兴盛并非源于1976后的中共培育,而是抗战记忆在我国自然演...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战时日方资料《中共概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共概说》认为,中共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重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重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成为中国抗战的核心力量;重视依靠和发动群众,受到民众拥护,深得民心,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可以说,该书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中共抗战的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着这一特殊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他在给中共以和谈希望的同时,又将希望之火无情的扑灭,使蒋介石坚定了专制独裁的信心,恶化了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最终使美国对华战略企图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面抗战前后中共在海外宣传的主要喉舌<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该报有关妇女抗战救国的宣传内容非常之多,这是同期其他中共刊物所不能比拟的.为更好地领导妇女运动和宣传妇女政策,中共<救国时报>在宣传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策略上是独具匠心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对妇女运动加以引导和支撑;重视突出知识女性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示范作用;积极渲染普通女性同胞的抗战热情.为更好地提高中国妇女抗战的积极性,<救国时报>刻意增加了不少国外妇女运动的报道.为更直观地宣传妇女运动,<救国时报>在编排上较之同类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片.  相似文献   

9.
广州湾是南路抗日救亡运动最早兴起及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抗战爆发后,广州湾一度成为中国的航运中心,肩负着中国战时物资运输的重任;广州湾成为战时中国贸易重镇,对大西南物资供给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广州湾是南路各界人士进行抗日活动最活跃的舞台,展示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广州湾是南路抗战文化最繁荣的胜地,引领着南路抗战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州湾是中共在南路进行统战工作最主要的阵地,为壮大抗日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州湾是中共地下交通的主要枢纽之一,成为沟通各地党组织、人民武装之间联系和传输情报、物资的桥梁;广州湾是南路抗日武装起义的坚强后盾,为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广州湾是侵华日军投降书签署地之一,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及收回殖民地扬眉吐气、激动人心的时刻;广州湾传承了各地的文明因子,为南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难逢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从抗战后期的谨慎友善到朝鲜战争时的全面对抗,中共对美国的政策仅仅在5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彻底转变。由于美国始终坚持以“扶蒋”为核心的对华政策,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在华特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共的核心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摩擦。在日本尚未投降之际,中共由于自身实力的相对有限、苏联对国民党地位的承认以及日本侵华军的存在,其政治目标相对有限,与美国的分歧并不严重。日本投降后,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11.
《苦干》(KuKan)对中国抗战前期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影像展现和舆论传播,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主流社会、广大民众了解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中国的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形象和精神感染了美国人民;引发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及其抗日战争的新认识。这种巨大的震撼和影响力,促使美国社会逐渐趋于认同与支持中国,进而促使美国政府调整其援华政策,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逐渐扭转中国独自苦撑抗战的局面,作了最为成功的舆论准备。《苦干》展现了海外华人运用舆论援华的新史实和新作为。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战时中美关系、海外华人华侨舆论宣传的援华历史,以及推动影像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从南京出狱后来到武汉,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他主张坚持持久抗战,拥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处理与国民党、中共及托派的关系上,他拒绝国民党的拉拢,对托派不屑与之为伍,对中共则心情复杂,关系紧张。武汉这段时期的活动对陈独秀后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造就了他作为孤独的反对派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消灭中共及其领导下的民主力量,实现一党专政,加强了对会道门的控制、扶植和利用,使山东会道门得到迅速发展,山东会道门也乐于投靠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反共的忠实工具,给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造成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新闻记者的自我教育存在明显的从学术化、职业化向政治化的转向,以"记者座谈"为代表的上海新闻记者群体的转向颇具典型性。作为一个活动于局部抗战阶段的新闻团体,"记者座谈"成立初期以健全职业为宗旨,推动现役新闻记者的学术活动和自我教育,后期则逐步转变为以探讨战时新闻记者的舆论动员功能、战时新闻教育应有的模式为中心议题,显现出鲜明的政治导向。转变中的"记者座谈"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舆论风标,呼吁成立新闻界战时联盟。以"记者座谈"以及与它相关的文本为研究中心,可以窥知中国新闻记者的自我教育在战时由学术化向政治化转变的轨迹及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以高崇民为首的东北爱国人士成立的第一个民众抗日救亡组织,也是中国最早进行抗战的民众团体,对局部抗战之初东北人民的抗战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中国最早组织民众抗日的组织者之一的高崇民,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成立、组织建设、主要活动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凸显了他和救国会在中国反帝抗日斗争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情况,是一个需要推进研究的问题。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经历了将中国抗战与维护美国东亚权益相联系,继而延伸到将其与在太平洋地区应对日本南进军事威胁相联系,最终定位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不能没有中国抗战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提升反映了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战略地位的肯定,是其主流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文化抗战是中共湖南地方组织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共同领导的,经历了局部抗战时期的兴起、全面抗战初期的高涨、何键主湘后转入低谷三个发展阶段;湖南文化抗战的主要形式是成立文化抗战团体、创办抗日报刊、开展文艺活动进行宣传活动、举办抗战教育培养抗日人才;湖南文化抗战发展与湖南政局有密切的联系,影响其勃兴与衰退,充分反映了国共合作的态势;湖南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统区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