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曹丕、曹植兄弟生前各自文学成就斐然,但自汉魏以来,曹植的文名和文学地位一直居于曹丕之上。究其原因,除了两人本身难以比较的文学才能之外,从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来看,无论从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还是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来分析,曹植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都要优于曹丕,自然曹植的文学地位高于曹丕。  相似文献   

2.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折时期.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不仅重视文学创作,而且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对文学施加影响,催生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审美风范,实现了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3.
作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作家自身的性情特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曹植杰出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真性情有一定关系。曹植的作品表现出醇真直率、至真至善、悲天悯人等性情特征,说明曹植是一个真性情的文人,他的真性情对他取得杰出文学成就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学选刊依靠其强大的传播能量和在文学评价上的象征性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场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它们对作家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发表以及文学图书的出版都施加着或隐或显的诱导作用,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短篇小说生产领域的面貌.可以说这些选刊已构成一种小说生产的引导机制,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和批评,以助其健康运行,更好地为当代文学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为被传播对象而被传播,以及文学作为传播手段而传播其他社会意识。从发生顺序看,文学传播是源于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在思想深处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存在并充分发挥能动性。这样,就传播主体而言,作家就首先成为文学传播的主体。发展到后来,作家这种原创文学的传播主体逐渐表现出团体化倾向;另方面,文学传播还包括已经存在的文学的传播,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看,这类文学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乐府及其嬗变的机构,即那些以学术或其他传播方式进行文学传播的组织机构或机关,如历代史馆、书院、书坊等。文学传播主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因存在状态不同而有性质差异;文学传播主体具有不同影响力;文学传播主体所利用的媒体影响传播力度;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学豫军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豫军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 (1 91 5 -1 949)。这一时期 ,河南的文学英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 ,但没有形成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学团体和流派。二、新中国建立至 2 0世纪 70年代末。这一时期 ,尽管有李这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 ,但河南作家的群体形象尚未树立。三、2 0世纪 80、90年代。这一时期 ,河南文坛老中青几代作家共展辉煌 ,各种文学样式长足进步 ,文学豫军真正形成并健康发展。本文追溯文学发展的历史 ,结合各时期的时代背景 ,重要作家、作品 ,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并指出文学豫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学豫军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 (1915 - 194 9)。这一时期 ,河南的文学英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 ,但没有形成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学团体和流派。二、新中国建立至 2 0世纪 70年代末。这一时期 ,尽管有李这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 ,但河南作家的群体形象尚未树立。三、2 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 ,河南文坛老中青几代作家共展辉煌 ,各种文学样式长足进步 ,文学豫军真正形成并健康发展。本文追溯文学发展的历史 ,结合各时期的时代背景 ,重要作家、作品 ,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并指出文学豫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他的诗歌成就却并不很高 ,因而自明清二代以后 ,评论家们对他的地位曾提出过怀疑。在通常情况下 ,作家的地位取决于作品的成就 ,但在文学发展的某些关键时期 ,尤其是转型时期 ,开创者们面临着新的课题 ,有时便会出现作家地位与作品成就不统一的现象。曹植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9.
学院派文学自80年代在高校出现,继而很快形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涌现出一大批学院派作家,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到90年代,学院派文学转向后现代主义。这个转变昭示了学院文学的代表作家们的心灵与精神的自虐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杜青山曹植是我国中世纪诗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近年来,随着对中古文学的日益重视,人们对曹植及其作品也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被忽视的领域,这就是他的“游仙诗”。虽然诗歌...  相似文献   

11.
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建安风骨”是后代论者对于建安文学精神的一种独特接受和主体建构。由于建安文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情形不一, 对这一创作范式内涵的把握和阐释就必须放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进行。曹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古文学史上一直具有偶像的价值和意义。将曹植这一“文本”以及后代作家对他的“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观察,就会发现,曹植尤其是他后期文化、文学活动的典范意义并非只在辞彩等形式的方面,而是标志着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及文学创作范式的完全确立,从而成为中古文学发展方向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2.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也展开了积极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相关的论文主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和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因为曹植曾经说过“辞赋小道”而认为曹植对文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这种观点与曹植在创作上的成绩相矛盾。事实上,曹植重视文学,尤其对民问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曹植与李煜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前后长达700余年),但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共同之处很多,尤其是后期生活所投射出来的创作才情,铸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正是曹植与李煜后期的文学创作的共同特性,提供了诗史、词史在演进过程中由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4.
章表文是曹植一生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植章表文在抒情内容上,多抒发其报国之情、骨内亲情、哀怨之情和感恩之情,在抒情手法上,善用典故、散句和比兴之法,从而使其章表文具有鲜明的特色。曹植在章表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5.
三国是文学灿烂多彩的时期,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学士地位得以提高,个人的创作受到重视。“通脱”的文学个性,造成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三曹”、“建安七子”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他们常常集会,开展文学活动,都成为名噪当时的文学大家。贵为太子的曹丕,一封《与吴质书》用优美的骈句,体现了“清绮”风格,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6.
魏晋以来,评论界对曹丕诗歌创作的评价普遍不高,不少评论家认为魏文帝得以立足中国文坛主要因为他的《典论.论文》,是以曹丕虽贵为帝尊,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及其弟曹植和乃父曹操。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曹丕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工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曹植《白马篇》是作者“自况”,但实际上它的原型却当是少年英雄曹丕。曹丕有《白马篇》那样非凡的箭术和武艺,他的英雄事迹还传扬四方。当然,曹丕与曹植不和,二人因争夺继承权而水火不容,但这是后来的事,兄弟二人早年关系亲密,《白马篇》成于早年。  相似文献   

18.
"慷慨"诗风作为曹植个人文学趣味,和整个建安时期的审美趋向,成为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美学范式和艺术特征.本文从表现特征、社会风尚、时代共鸣、产生原因等角度分析了曹植的慷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慷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慷慨"诗风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曹植《名都篇》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从曹植的思想性格、《名都篇》的写作年代、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文学精神的传承四个方面来看,《名都篇》中所表现的宴饮、游侠、斗鸡走马的盛况,并非用来讥刺和感愤,而是曹植思想性格之于创作实践的一种折射,是时代风貌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文学和史学评价标准的分野,制造了曹操人物形象解读的艰难。这种解读的分歧直接关合着作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所隐寓的意义指向。而从读者维度切入,阐释小说文本意蕴,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含义,恰好是小说人物形象多向指涉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