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3.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特区的实践也是文化与道德的探索。中国当代伦理道德的重建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实现由家庭关系出发演绎社会伦理到由个体出发演绎社会伦理的基点的转变,确立个体作为责任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信仰具有承继性,个体信仰建立在习俗信仰和价值观之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共同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迅速消失,当代年轻人传统文化意识缺乏,成为共性现象。通过对432名本、专科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而大学生群体信仰一定程度上关乎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和方向,因此,得到了不同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共同关注。针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深入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重要价值内涵与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位于道德结构的上位,是统辖道德方向和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文章指出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信仰的缺失,在文化视野下重构道德信仰,为道德信仰寻求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出路之一。因而,建立科学的理性、开放的理性和有限的理性,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是信仰重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于缺失创生和创世的天帝学说 ,因此 ,中国儒学一开始就是一元论 ,是在对天帝的敬畏和人生有限的焦虑相统一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情理式的实践的道德学说。在孟子之前 ,是中国儒学真正的强劲时期 ,中国儒学具有道德的本体基础 ,是道德形而上的理想追求 ;自孟子以后 ,在人道的高昂与人伦关系的大肆建构中 ,中国儒学遮闭了人心中对天道的敬畏 ,致使中国儒学丧失了本体的依据和基础 ,从而内在地缺少了道德上的信仰。尽管阳明的心性之学试图重新拨正中国儒学的本体立场和方向 ,但是由于它试图抹灭人情的至上作用 ,它又受到了清代以后诸多儒家的严厉批判。这样一来 ,至孟子以后 ,中国儒学始终缺失了道德形而上的基础。道德理想的重建 ,一直处于历史缺位的遗忘状态之中。这种遗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和过程。因此 ,重返原始儒学之中 ,这或许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效的维护机制作为保障。落实到根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道德生活,可是,中国人的当代道德生活出现缺失现象,有些人缺少德性,行为失范。中国人需要重构当代道德生活,构建公民道德,形成以个人品质和家庭美德为核心的私德,以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为核心的公德。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官德建设为先导,以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为关键。当代中国人才能过上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0.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是一个功利主义昂扬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逐利之风 ,世俗功利价值观得到空前的张扬。不仅在商人中间 ,而且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一种视功利为衡量价值的惟一尺度的价值标准。拜金主义是世俗功利价值观的极端形式。这时期拜金主义的高涨是人们的功利意识觉醒和解放的标志。明清之际的人并没有完全走向非道德主义 ,但他们讲究的是道德功利主义。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对世俗功利价值观进行了积极的论证和阐扬。由于它作为一种价值观 ,能够为经济的成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因而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主体精神、信用原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内在地决定了它是一种道德经济 ,这和现实社会道德失范即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庸俗实用主义泛滥形成了鲜明对比。“应当”与“现实”的反差预示了某种道德上的“危机”。“危机”的根源并不局限于道德领域 ,而是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进程之中 ;只有通过对前进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全面、彻底、不间断的解决 ,才能开辟通往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宽阔大道。  相似文献   

13.
祭祖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农耕社会,延续于现代社会,盛行于大江南北。从这一点上来说,祭祖民俗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人文传统及诸多因素的制约,各地祭祖民俗在具有许多相似特质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以山西晋北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村庄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与周围村庄春节祭祖民俗的比较来探讨这一特殊祭祖民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内盗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由市场经济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而引起的社会心理矛盾困扰着部分大学生,社会道德风尚不尽如人意,失信、败德、腐败现象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内盗心理主要表现为物欲崇拜、嫉妒和投机心理,我们应通过舆论引导,道义责任感培养,“慎独”引导等举措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引导。  相似文献   

15.
转型经济国家的转型期间社会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性,多元文化与多元制度安排的交织与冲突使社会道德与价值尺度显得异常复杂。法治、责任意识的加强与"人情",特权思想盛行相并存;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个人主义金钱意识相并存。道德观念的复杂性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存在三种不同尺度的道德模式之间相互矛盾与相互渗透的结果。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揭示三种道德尺度经济根源的同时,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道德行为的历史性提升与道德警示。  相似文献   

16.
《法华经》体现的最基本的佛教道德思想特色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方便为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论 ,二是以安乐行为特色的道德修行论 ,三是以恭敬为特色的常不轻德行 ,四是以慈悲为特色的观世音美德。这些思想在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史上有着不同层次的影响 ,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当前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应赋予研究生教育新的内容,并阐明了对研究生进行世界意识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建设的途径,即应强化研究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三自”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自然之德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德、尊重生命的仁慈之德、与天地参的参赞化育之德、寡欲节用的节俭之德,为我们今天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我们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创造性地应用转换中国自然之德传统,从中获得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有益的因子,这是我们今天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中所面临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华夏文化中有关服饰的独创性传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历史时期的服饰外形、设计理念、社会功能等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人将服饰文化归源于黄帝,这是中华民族重祖法古的文化特色;中国历代都有《舆服制》《车服志》等法律规章来规范社会不同人群的衣着,等级管理制度注重突出社会价值,服饰代表身份地位是中国衣冠之治的传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色是承载着沉重的政治包袱,服饰是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装穿戴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等级秩序是衣冠之治的内容;古代帝王的衣着要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官员们用冠服表达职业理念和道德崇尚,衣衫在质料、色彩、款式、花纹等方面赋以天道、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服此服而思其理是衣冠之治的道德教化功能;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注重卫生、方便、经济等理念,结束了传统的衣冠之治观念,应该成为汉服运动中关注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20.
对父母祖先的祭祀并不随着埋葬和守制的完成而结束,扫墓便是丧葬礼仪活动的延续.从元杂剧可以看出,清明时节祭祖扫墓主要是为了追念祖先以尽岁时之敬,同时随着冰消雪化春暖花开有必要探视祖先坟墓,除草整树添土补坟,上供祭拜挂纸烧钱,纸马祭祀也很普遍.除清明上坟祭祖外,也有冬月上坟祭奠亡人、死者忌日致祭的习俗,还有以"血食"、"神羊"祭祀鬼神之俗.这说明中国人以孝道为中心的血亲观念通过扫墓活动深深地内化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