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刊自开辟《青年园地》专栏以来,青年读者不断来稿来信,有的并对一些文章提出商榷意见。为了活跃学术空气,提倡学术争鸣,我们摘要发表关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一文(载本刊1982年第1期《青年园地》)的讨论意见。我们希望青年同志们就更广泛的学术领域写稿,共同努力办好《青年园地》。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2003年版《陈宝箴集》第三册收录有陈宝箴《南学会开讲第七期讲义》一文。文中关于天津教案始末的论述,存在时间记述上的讹误。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陈宝箴年谱简编》正是以此文为据,得出陈宝箴于同治八年正月因天津教案在保定面谒曾国藩的结论。通过细梳天津教案发生的时间及陈宝箴、曾国藩、方宗诚三人从同治七年至同治九年的行程与交集,可以得出结论,即陈宝箴从方宗诚处得知天津教案内幕的时间是在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方宗诚抵京后,闰十月离京赴天津前,并非陈宝箴“北行入都”之时。  相似文献   

3.
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晚清有影响的封疆大吏。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宝箴集》。几年来,未入集的陈宝箴遗诗遗文若干篇又被搜集,并予以整理。这批陈宝箴遗诗遗文提供了了解陈宝箴生平经历、人事关系的新材料,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两首五言古诗展示了陈宝箴作诗的功力;郭嵩焘挽联概括了郭嵩焘忧国忧民、为天下先的识见气度;谢委署湖北布政使折有助于考证陈宝箴两次代理湖北布政使的原因、时间;周堪庚别传歌颂了明朝遗民周堪庚的气节忠义;李必昌寿序帮助我们了解寿序的写法和过去的风俗礼仪。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时务学堂创办过程陈宝箴对湖南新旧势力的态度、陈宝箴与梁启超在目标与做法上的差异,去探讨陈宝箴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认为:陈宝箴在湖南对维新运动采取相当开明的态度,但又不赞成康、梁变法改制的思想,并对之严加批评。  相似文献   

5.
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期,湖南连年遇荒,灾情严峻。在湖南巡抚任内,陈宝箴于社会赈济用力甚勤,其赈务是围绕其社会赈济思想而展开。陈宝箴的社会赈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恤赈、协赈、代赈、励赈。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既来源于中国古代赈济传统,是对中国传统赈济思想的继承,也提炼于其本人多年从事赈务的实际经验。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的实施,对于缓解湖南当时的灾情是非常必要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在实践效果上是不尽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披露陈宝箴两封鲜为人知的家书;本文透过家信对陈宝箴的人品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陈宝箴是郭嵩焘的洋务知己和志同道合的僚属,且在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上大体相似,而这些相似性导致了两者有着共同的悲情结局.两人之间因思想相近产生强烈共鸣而结下深情厚谊,非同一般的关系又加深了彼此的影响,尤其是郭嵩焘的洋务思想给陈宝箴后来所主导的维新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陈宝箴以郭氏教育思想的完善者、吏治思想的执行者、富强观念的实践者的身份践行了郭嵩焘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8.
完形填空     
在中国历史名人中,一家《父子或父子孙》能有两人或三人同时入选《辞海》(皇族不计)的,大约一百余家。而东汉的班彪三代五人、近现代的陈宝箴三代四人,均同时被选进《辞海》,当是我国的最高记录了。  相似文献   

9.
1895年10月,开明官员陈宝箴受命就任湖南巡抚。他凭借政治强力,大刀阔斧地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陈宝箴以优先发展矿业作为兴湘首要之策,大力倡导西法开矿;到1896年,随着近代矿山企业的稀疏出现,湖南逐渐形成了以矿冶业为主体的近代企业体系,经济近代化开始启动。湖南的经济近代化属于典型的依靠政治强力自上而下启动的后发型区域性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湖南最早的日报──《湘报》《湘报》是湖南最早的日报,创办于1898年3月,是由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发起筹办的,“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其经费来源,一部分靠社会集资,另一部分经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由省行补贴,报纸发行后,零售只收工本费,受到市民欢迎。...  相似文献   

11.
从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到1994年,义宁州的怀远陈姓共修七届宗谱和五届祠志。陈宝箴家族起到了突出的核心组织者的作用,并在宗谱上展示了自己家族崛起、发展的历史脉络。一部怀远陈姓宗谱,实际上就是以陈宝箴家族和其他几个实力较强的家族为主干而形成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昔日宗族组织的表现形态和族众的旺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长河中,父子、昆仲具为俊秀而史册并载的,不乏其例。前者如眉山“三苏”,后者如公安“三袁”等。然而,祖孙三代劬学好古,博文通艺,固多俊彦,比较起采,却要少得多。修水县陈散原一门三代四杰,是其中的佼佼者。陈三立其父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清末举人,维新派,是著名的维新政治家、教育改革家。陈宝箴1895——1898年在湖南巡抚任内慨然以当地开化为己任,与黄遵宪、江标、  相似文献   

13.
江西义宁(修水)“三陈”: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是世人敬佩的一家三代英才。“三陈”的最大特点:一是崇高的爱国情怀;二是强烈的革新意识;三是坚毅的治学精神。“文章、道德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早年的友人,人们较熟知的是许寿裳等,另一位陈师曾似乎很少有人提及。陈师曾名衡恪(1876—1923),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出自世家,祖父陈宝箴,曾官至湖南巡抚;父陈三立,清代著名诗人,家学渊源。陈三立《长男衡恪状》云:“衡恪夕依母寝,朝就余父识字,说训诂,衡恪七岁至十岁能作擘窠书,间作丹青,缀小文断句,余父辄举以夸示贵宾,忘其为溺爱也。”得成大器。他的诗、画、刻印,世称“三绝”  相似文献   

15.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四年(1898年)以湖南巡抚陈宝箴荐,得光绪帝召见,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作,与谭嗣同等同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在近代诗坛,刘光第本应其《介白堂诗集》占有一席之地,《民权素》所载南村《摅怀斋诗话》云:“余于近代诗人诗,每喜搜览,恒少称意者。散原诗之外,有富顺刘光第《介白堂诗》,亦为一时杰作。散原以古奥雄奇胜,介白堂则以清新俊逸胜也。”胡先辅亦言:“戊戌六君子皆号称能诗,……予独以为刘裴村之《介白堂诗》,不但为六家之冠,近世亦鲜有能过之者。”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文体上属于“箴”,《论语》在文体上属于“语”。“箴”的制作者是官师,“语”的传播者是庶民。先秦诸子文体正是由先秦官方之“箴”下移为庶民之“语”,然后才渐次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史记·秦本记》;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正义》引《晋太康地志》疏之。中华书局版《史记》此段标点为: “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 得雄者王,得雌者霜。’……”  相似文献   

18.
史家蒋廷黻说,鸦片战争没有惊醒老大民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少耽误了20年。我以为,如果着眼于制度文明变革的话,至少耽误了半个多世纪。张謇1853年出生,康有为1858年出生,梁启超1873年出生,历史要等到他们,当然还有谭嗣同、张元济以及陈宝箴、陈三立等新人物登场,才有了点新迹象。  相似文献   

19.
箴体产生于规谏活动之中,这一文体具有很强的规诫意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虽然远离了规谏活动,但大都依然保持着规诫性质。箴体最初是大臣用来规谏君主的一种方式,魏晋以降箴体的撰作主体与规谏对象均发生变化,箴体也分化为官箴、私箴与咏物箴。这一演变表明箴体参预现实的功能得到加强。随着创作主体及规谏对象的渐次变化,箴体由最初的韵语文体向散文转化。同时与箴体性质相近的还有戒体、规体。规体始于元结《五规》,最初是以散文形式流布的,规体也有以韵文形态存在的,如《弟子规》。早期的戒文分为自警类的韵语戒文和家戒类的散文式戒文,自警类的戒文是撰者对于自身所提出的警戒,家戒主要是家族长辈对晚辈提出的戒告。后世戒文除这些形式之外,还出现了下级对上级及平辈之间进行戒劝的形式,此外还出现物事戒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李文海,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十一日,为我校历史系中国近代史助教进修班讲授。《戊戌变法史》课程。他介绍了当前戊戍变法史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还结合戊戍变法史的研究,为同学们作了一次怎样写论文的报告,指出了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