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它萌蘖于戊戌维新时期,至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真正觉醒.其显著标志是自立自尊的人格观念、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和救亡强国的社会意识在一批先进女性中自觉确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与发展,不仅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代女性运动的发展也颇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决定了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全方位重构。在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下,重构女性的社会身份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诉求。近代女性社会活动家康同璧深受父亲康有为的影响,成为近代最早觉醒的女性之一,维新家庭氛围构成其重塑女性社会身份的话语资源。成年后的康同璧自觉地参与并领导了清末民初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的"生产"自我的社会身份。而此过程所包蕴的历史深意乃是近代社会的评判标准在个人身份选择上的映照。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促成了我国女学运动勃兴,女子教育的兴起与繁荣则提升了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分析各女子学堂的课程内容及作用,可窥见隐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女子学堂课程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1、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2、女性权利意识的萌芽;3、女性社会责任意识的显露.  相似文献   

4.
在以宗法父权制结构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父权至上的权威人格,"三从"、"四德"的纲常伦理以及宗法父权制度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与建构,确立了以"男尊女卑"的性别定位为核心的性别文化,并成为汉代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基于专制强权统驭下的男尊女卑的心理定势,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延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导致了性别文化心理结构的长期稳定状态.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在近代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面前开始的.西方基督教的传播,对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女性自身心态的转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妇女解放运动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代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是近代联邦建国的最早试验,是民初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启蒙,也是超大型国家社会民主的最初尝试.它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初步觉醒,推动了公民社会的萌生.尽管在实际运作中它并未取得理想的成就,但确是中国历史上宪政在一省范围内公民实际生活中的第一次真正运作,为湖南公民社会提供了一次实践宪政民主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6.
1868 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序幕.日本女性在时代风潮的吹拂下,开始从自我意识的觉醒走向自我的解放,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表现了日本近代黎明前女性的苦闷与优郁,反映了近代日本女性的悲哀与觉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双璧的樋口一叶和与谢野晶子.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是中国清末民初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把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全面地、客观地进行考察,可以看到,袁氏一生在许多方面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清末民初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入,日本近代女性开始了朦胧的自我觉醒。尽管她们反对男权的抗争在"家族制度"和"国族主义"的双重夹击下显得步履维艰,但是她们作为一个勇于自我言说的性别群体终于浮出了历史地表。通过日本近代女性对男权的抗争历史,梳理了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流变过程,检视了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说明在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首先对"政治"与"文化"作了特别的界定.然后指出,在近代中国,由于内外环境的巨大压力,政治觉醒被提到首位.但每一次政治觉醒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觉醒.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更新.反过来,文化上的觉醒,也总会促进政治变革.如戊戌维新运动前后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传播对辛亥革命与立宪运动都起到了催生和促进的作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促成了国民党的改组,从而造成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由于近代中国政治觉醒的优先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泛政治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时期,作为新兴媒体的报刊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空间。女性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其作品大多首先载于报刊,从数量观之,则以女报为最。本文以晚清重要报刊《女子世界》为“集散地”,考察晚清女报的编者对于女性报刊体例、编辑方针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的构想为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发生提供的制度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作为妇女解放运动重要内容的女性自主意识的确立,在百年历史发展中受时代和政治、文化的影响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起伏波动,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的演变轨迹,经过了一个由逐渐确立到逐渐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题以福柯的某些视角重新阐述了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以及在哪些方面为今后女权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遗产;阐述了在第三世界民族民主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妇女依附模式以及这个模式的思想和社会来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性内部差异问题凸显,表现为:有色人种、同性恋、工人阶级等女权主义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作为女权运动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女权主义者将自己的价值观泛化为所有妇女的价值观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和质疑。她们认为,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性别压迫,而忽视种族、阶级、民族、性倾向,乃至年龄、地域、宗教、文化等因素对其他妇女的压迫。而这些因素的交叉互动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关系。因此,女权斗争的目标应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结构,而并非只是消除性别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对于北美妇女学专业总体特征的概述。妇女学专业发源于60年代末的女权主义运动并在北美的大多数大学中得到发展,目前已达到上百个。除了具有传统的高教专业的特点之外,这些多学科交叉性的专业以其勇于揭示和论证妇女在各个知识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的贡献,置疑既定的知识体系,呼吁女性的平等权力和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而独具特点。赋予这些专业以生命活力的种种思考反映着女权运动的各种倾向。寻求性别平等、视性别为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强调性别之间的差别,根据这种差异性,女性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它的融入将促进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开放、进取、独立的现代意识对中国以往封闭、保守的旧意识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妇女的独立人格意识开始觉醒 ,她们开始为改变自身的卑下地位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 ,中国妇女受教育权的扩大 ,经济的独立 ,家庭及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说明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妇女的地位已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女学思想和女权学说的输入,近代"兴女学"思想萌发了。它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经辛亥时期先进分子的大力宣传鼓动,至五四时期日渐成熟。这一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又曲折地反映着女子教育近代化脚步蹒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女性发展运动的组织者,女子社团通过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提升了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开始形成了女性的自我人格.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又推动了女子社团性质的变化.二者的互动最终实现了妇女阶层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理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妇女问题,并以前苏联妇女运动为榜样,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指导中国的妇女运动,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科学的中国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19.
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起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女子留日是甲午战后民族救亡运动的产物,又与进步舆论的呼吁和男子留学的推动密切相关。留日女子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女性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先行者;她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女性意识"为观照基点,将当代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追求理想爱情;追寻女性自我价值;探求女性世界深层意识.并结合对各阶段各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女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女性内部的心灵世界,籍此阐明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