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晓青 《今日南国》2008,(15):42-44
“从打工妹到身家近千万元,很多人可能觉得是条很漫长的道路,可是我只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有时候,赚钱也许只需要一点智慧,一点运气,以及耐心和细心。”衣着朴素,浑身透着精明气息的陈静(化名)向记者娓娓道出一个类似天方夜谭的暴富神话。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在其成熟期,无论是作品还是理论,均以“淡美”为尚.本文力图揭示出这种“谈美”的高品位.“谈美”,作为审美形态有如下特征,作为审美范畴有如厂内涵:(一)虚静“虚静”,是就艺术境界形质部分的“密度”、“浓度”而言的。是指其“密度”、“浓度’”的“稀薄”.“虚”,是“谈美”的首要的本体性品格.这一点,早在《老子》那里就已得到充分的阐明.《老子》论“淡”,虽然不是针对文学而言、而是针对“道”而言,但他却以“虚”与“淡”紧紧地联在一起,甚至互任、互训.老子在将“道”描述为“淡”的同时,亦将“…  相似文献   

3.
试论老子“道”的过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云:决定胜负有五个因素,其中“道”为首,在“道”之外,兵法中强调更多的是“术”。“道”是原理规律,“术”是对策手段。企业做品牌同样如此,在品牌运作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各种推动市场管理方法的“道”,更要深入了解消费心理、服务客户真正理念的“术”,从而达到“道”统“术”,以“术”促“道”和“道术合一”。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最终是落实在人生理想上的,老子的人生理想又是以“道”为形而上的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解“道”,方可悟“道”,然后与“道”同一,达到“道”境。这也便成了老子的人生理想。一、道老子的1直”是其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老子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筑他的哲学体系的。“道”既是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香未知其名,字之口道。”(25章):“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说的是“道”是先于万事万物而生,“道”是世…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德经》关于人性修养的精辟论述,阐明了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道”的理想和为“道”之方法,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要学习和体悟老子关于“道”的思想精髓,用“道”立人,用“道”树人,用“道”教人,用“道”正人,使青年学生养成谦下、至柔、修德行善、严谨踏实、行事有“度”的思想品格,学会做人与处事。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8.
有一首歌唱道:“岁月在晨昏中悄悄流去,身上的伤痛需要擦洗,放慢一点奔波的脚步吧,要把微笑送给自己……”  相似文献   

9.
物质和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物质就有相互作用,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物质总会凝聚成自在实体,这是不需要人参与的自然过程,人参与的过程即是自在实体转化为现象实体的过程。“自在实体”与老子的“道”或“无”属同类概念,但比“道”、“无”概念精细。道可道,非常道。现象实体是可道之道。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认为, “物” (器) 包涵“可见之实” 和“可循之恒” 两方面,故“道” 由“物”而显,而“物”的生成变易皆依循于“道”。“物” 实是阴阳之混合者。在大化流行(道) 之中,阴阳体量的多寡和老稚、阴阳动静的时机和规律构成了“物” 的生成和变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阴阳”自身的制式和作用。亦可说,道发挥着对阴阳的“主持” 和“分剂” 之功用,或阴阳的相互作用借由“物”而显明了“道”,故“道” 与“阴阳” (物) 相互以对方为“体”。“道” 与“器”之分源于不同的识度,实是对具体的某一统一体的不同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历来注家纷陈,各抒己见,但不外乎将之解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笔者认为,此解未稳。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谓“道,可道”且“名,可名”即当成为“道不可道”且“名不可名”,岂不令人费解!依笔者愚见,倒不如将“道,可道…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前者强调文学的感性形式存在,后者则赋予其以内容。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在总的归属上,属于儒家范畴。  相似文献   

14.
老、庄并称,自有其据。二者均以“道”为本,阐发道论:道在时、空上的先在性与全覆盖性;求得妙“道”的措施、途径与方法;悟得妙“道”后的心理指向及“道”的非凡效用;“道”在家、国、天下与个体心灵上的不同显现等等,老、庄所识自有差异。这固然与“君人南面之术”和个体精神哲学的视觉差异有直接的关系,亦不能排斥二者所秉持的价值尺度的些许不同;揭示差异以显示道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非为毁“同”,实为求对老、庄及道家思想的理解更为准确、深刻;不人为地扩大“差异”亦是为尊重“思想”的历史,作为中国特有的大智慧——老、庄实则一脉两支,故称之为“道的复调”。  相似文献   

15.
老庄道论的宇宙论内涵李霞关键词:道,本原,本质,本体,本因“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和中心范畴,道论在老庄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关于其宇宙论含义,学者们均释为宇宙之本,笔者很是赞同;而对此“本”的含义,又大多释为“本原”。笔者认为,此“本”不仅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16.
从“道”(说)字入手进行研究,发现金庸小说语言继承了宋代以来话本小说语言的一些特点和元素,具有非现代性的特点。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道”字,其用法则折射了叙事方式的特点,“曰”——“道”——“说”的演变,所传达的是古代小说叙事方式近代化演变的信息。而金庸的“道”字则体现了演变过程中一种非现代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老庄哲学重“为道”、轻“为学”导源于对道及道与万物关系的领悟。“为道”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为学”是将万物对象化的过程.是西方文化传统。“为道”与“为学”的结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荀子“性恶”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分水岭在于荀子以“生”论“性”,他讲的“性”是人生俱来的自然情性及其自然的本性,它与庄子哲学有很大关系;孟子讲“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性,即我们现在一般之谓“人性”。这一概念荀子称为“朴”、“资”,它指礼义、人道。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首先需要理解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荀子的“善恶”概念也与孟子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一般道德观的局限而以国家、社会的治乱为背景,以是否合乎礼义来论善恶。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亚氏德性论“中道”概念的界定、实现途径以及人们对于它的一些误读来阐述亚氏“中道”思想的精髓。以“中庸”“时中”思想为例,揭示“中道”思想存在的“二维向度”问题,进而尝试引入一种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背景的辩证的否定观,走一条富有时代精神的带有“中间偏左”哲学范式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20.
“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是连接重庆到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因其安全、高效、便捷等众多综合优势,已成为中国货物快速运往欧洲的新的战略通道,被誉为“新丝绸之路”。同时,以“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铁路集装箱班列打通了我国西向通道,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经贸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通过对“渝新欧”大通道概况的分析,阐明“渝新欧”大通道重要的战略意义,详细分析“渝新欧”大通道的主要优势和瓶颈问题,提出“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提升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通道的发展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