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在文学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文学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从"非个人化"的理性角度来探讨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翻译是"非个人化"的行为;译者是传达原作艺术情感的媒介;译者要不断地牺牲并超越自我的主观个性。"非个人化"理论让我们深刻反思翻译的性质、过程以及译者的任务和译德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艾略特诗作《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细读,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论述了该诗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在美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声望。她的诗歌以客观而又激发想象力的意象和节制、冷静的风格而独树一帜。文章运用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非个人化张力进行研究,认为其诗歌中的张力首先来源于头脑中的"客观想象力",其次来源于其通过揭示普遍真理以及超现实主义手段的运用而实现的情感逃避。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对《诗品》诗"怨"理论的研究,主要是纵向的古代文学或文论史的"悲怨"流脉研究;横向的单一的从某个角度对《诗品》诗"怨"理论的研究。而从多个角度,对《诗品》诗"怨"理论进行纵横结合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价值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回归历史语境,先秦两汉《诗》学史中普遍的"《诗》非诗",成为毛诗"《诗》作经读"的前理解;而毛诗又在"《诗》非诗"的悬置中生发出中国讽寓解释。比兴作为中国讽寓解释的重构模式,以言-象-意的层层深入实现《诗》的伦理教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为讽寓重构中的类型化方法指出人间性的形上路向。毛诗以史事追索、谱系认同、风雅正变三种方式塑造出"文的英雄主义",实现历史启示;历史信化则在由史鉴到《诗》谏、继而《诗》范、《诗》教的价值丰富中充当媒介。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对《诗》进行有意识批评的第一人。孔子有关诗的理论不是杂乱无章的,是以"诗言志"为纲领构成一定体系的:以"达政"为思想立场,以"诗可以兴"为思维方式,以"思无邪"为观念要求,以"诗言志"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这一理论体系,孔子对《诗》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话语模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读宋诗札记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诗"交交园屋深"句之"交交"非状鸟声,而是枝叶交接覆盖之意;又其《思王逢原三首》(其三)"鹰隼奋飞凰羽短"句之"鹰隼"非喻奸邪小人,而是用来赞美好友王令才智之卓异;王安国《游庐山宿栖贤寺》诗"披裘起坐兴绸缪"句之"绸缪"非谓关紧门窗,乃形容情殷意长。  相似文献   

8.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以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和"陌生化"理论为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去更好地发现和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从而为对该诗进行更全面地、客观地把握和理解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创作之“真”及其创作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在诗、文、画作等艺术创作中,皆体现出表达真性情之特色,他重视诗人、画家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重视诗歌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在创作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常行"与"常理"的问题。通过对苏轼"真"性情的剖析,可以发现苏轼诗、文、画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创作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英诞在其诗歌创作中,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诗与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代替诗情的随意铺张,衍生出戏剧化的收放有度。《模糊》一诗中,诗人着眼于戏剧性场景的铺排、戏剧性声部的多重配置,依托梦境这个戏剧化空间,展开了笔墨纸砚与书斋主人、孩童的对话与交流,在一种非个人化的模糊迷离状态里寄托了诗人闲居的真趣。  相似文献   

11.
巴·布林贝赫是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纵观他的《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蒙古诗歌美学论纲》、《蒙古族英雄史诗诗学》和《直觉的诗学》等4部研究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诗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个性概括和发展;二是运用美学和诗学理论,对蒙古族诗歌和英雄史诗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他的诗学理论体系是从个人审美体验和诗学理论主张出发的、富有创见的、现代性的活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明清诗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严羽诗学的影响,清初著名诗论家王士禛的诗论亦如此。王士禛论诗以提倡清闲淡远、含蓄蕴藉的“神韵”著称,诗歌的这种审美特征实际上源于严羽。王士禛在诗歌审美特征论、创作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严羽诗学思想的影响,他们诗论的基本宗旨体现出了相当的  相似文献   

13.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结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纯诗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的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而来,或者说梁宗岱用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对象征主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中国化阐释。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抛弃了“现量”的佛学基本立场,将"现量"纯粹作为认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状态,使“现量”概念更具有普遍性,并指出了现量的时空性、瞬时性、如实性。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将“现量”一词引入他的诗学中,加以改造,成为他诗学中的核心概念。王夫之剥离“现量”的佛学立场,将其引入诗学,对后人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原湘性情诗论主要包括2个方面:主张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真我的展现,这与袁枚较为相通;其性情论又不脱儒家伦理道德之囿,这一点与蒋士铨更为接近。孙原湘之实际创作与其理论主张是基本相吻合的,只是其理论上虽处于袁枚与蒋士铨之间,实际创作则偏向于袁枚一方。其诗展现更多的是诗人一己之情, 多有性灵之风。在伦理道德内容上,其诗所表现出的并没有诗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而是较为开通。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的创作实绩与诗学理论的建树不相称已成学界共识,但白居易却是个例外,他不仅是卓有成就的诗坛巨匠,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亦具有相当的总结性,而且是研究唐代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学无法绕过的一环;因此,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了白居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往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往往是观乎其内,而无超乎其外,没有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源头进行有效的探索,所以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尽管场面热闹,却终隔一层,总有说不圆的地方。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拟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作一追溯,考镜源流,以对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严羽的诗歌创作以及其与《沧浪诗话》的关系,历来少有人关注。认真研究其诗歌,对认识严羽的诗歌理论和思想都是有裨益的。对以禅喻诗和以禅入诗两个概念的辨析,可以进一步指出严羽诗论中以禅语入诗和以禅趣入诗的区别;同时通过对其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中始终没有跳出"模仿"的窠臼,这是严羽诗论和创作实践上的一大抵牾。  相似文献   

19.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 ,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