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是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大量涌现,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由于美国国情特殊,其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式也很独特:1880年之前,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外国移民奠定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本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以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而,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迅速增长,美国人口流动趋势呈现出多向性和交叉性.  相似文献   

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加速,同时受实业救国思潮和清朝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近代城市经济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与原先因战乱涌入城市而呈现潮汐形态的人口升降不同,这一时期进入城市谋生的人口表现为持续增长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当时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远不及实际需求。严酷的现实,使得很多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很难在城市安家或长期立足,因而只得辗转于城乡之间、彷徨失所。  相似文献   

3.
民初汉口商界积极参与城市重建:商会试图争取城市重建主导权,协调于政府与商界之间;业主与业主会则为争取重建参与权,维护商界乃至城市的根本利益,而屡屡杯葛政府.透过城市重建过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民初汉口商界的多方面积极影响:它增强了汉口商界的城市自豪感与主体意识,推使其投身于城市重建事务之中;为汉口商界积累了参与城市事务的政治资本,使其拥有了杯葛政府的底气;为汉口商界争取城市重建事务的话语权提供了思想武器;使城市重建过程中官商之间政治、经济关系朝着有利于商界的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的人口弱化和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口优化视角剖析乡土人口发展的弱化及其对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对“无农不稳”给出双重意义的新解读;并尝试对三农问题作出新的诠释.无农不稳的新含义是没有新的农民人口,农业将缺乏人口保障,城市将缺乏农村的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过度转移导致农村的凋敝与衰退;人口萎缩、人口亏损和人口断层的新“三农”问题导致农村人口发展脆弱化.文章同时提出兴农、助农、安农、福农的“四农”主张,以优化农村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蕴含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转变为城市人口的意思,因而对进城农民去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个人、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三方面探寻了影响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的留城态度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有较大比例的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有留城倾向,个人和城市社区中有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留城态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皖南两县五村的社会调查数据,可以分析农村人口变动以及影响和制约农民生育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所调查的农村中,人口自然增长已出现零甚至负增长。加之人口外迁,人口增长呈绝对下降趋势。偏好男孩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但从长远看,该因素对提升生育率的作用是有限的;抚养小孩的成本日益提高以及观念的改变已成为制约农民生育行为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农民生育行为制约的长期性作用不会因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7.
从根本上来说,城镇化是农民、农村、农业的城镇化,这一历史进程对农民的福利方式、农村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人口对于公共需求的类别也有着特定的倾向,而综观当前的农村公共供给现状,差距明显。与私人需求的满足路径一致的是,农村人口公共需求的满足,需要在准确把握当前需求以及未来需求方向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供给,这建立在增加供给主体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区域文化特性形成的核心因素和基础要素.元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战乱等因素影响,导致人口锐减,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成为该区域人口恢复和增长的主要因素.移民出现了"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各亚文化发展至清中叶后期,逐渐融汇一体,对三峡区域文化的序列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生活质量问题,对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基于杭州市城乡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子女孝顺是影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状况、对社区工作满意度、婚姻、性别等也是共同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此外,在城市模型中,自我照料程度、子女个数等个人特征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在农村模型中,经济来源、对权益受侵害后的处理方式等经济和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总之,城乡老年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同,城市老年人已侧重于对精神的需求,而农村老年人首先还需要物质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很大 ,其主要原因是 :农村人口增长对土地形成的压力 ,农村经济转型产生的推力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力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徐州下邳古城由兴建时的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经历频繁的战乱、天灾,最后因清朝康熙年间的地震、洪水而下陷淹没湖中的案例。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访谈等方法,探寻下邳古城从夏朝建都选址,繁盛一时,到如今淹没湖中沧海桑田的命运是如何受到周边水系格局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水城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盘剥,天灾频仍,致使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农民离村进城,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城市"农民工".由于近代城市发展的有限性,根本无法吸收这些潮涌而至的农民,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农民进城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城市化,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我国部分学者特别是政府决策管理人员对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呼声日高,甚至已把控制人口规模增长作为实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是否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我国最大城市上海为例,多角度地系统考察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的关系,发现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总体上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而且相对受到严格控制的户籍人口规模增长,受控较弱、相对强势的常住人口的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具有更密切的正向互动作用关系.也就是说,本文研究证明:到目前为止,人口规模增长仍是促进我国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或至少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人口规模增长已制约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习型农村构建中农民学习素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学习型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农民学习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学习型农村的关键.农民学习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农民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变量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农村不同类型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长期内有利于农民增收,但短期抑制。其中,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而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支农效果不明显;民间借贷长期促进农民增收,短期则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财政支农支出长期促进农民增收,短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入侵、战乱、灾荒等原因,产生了大量流民.流民入城对近代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使近代城市人口规模迅速上升,为城市的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劳动力,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使失业人口剧增,城市市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居环境恶化,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职业结构出现畸形,城市功能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靠3亿城镇人口的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会越来越困难,而9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启动农村市场,已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项长期方针.启动农村市场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政府、工商业和农民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问卷》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作为评定工具,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抑郁症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2)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城市老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老人社会结构性资源的匮乏;(3)焦虑水平与经济状况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城市老人,而健康状况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城市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农村老人,且农村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能单纯靠基础、条件本来就相对弱势的农村经济自身,而需要尽量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引擎"作用.通过快速、合理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而释放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产业辐射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产品价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政治地位和强化对农民的公共服务等.所有这些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经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与农村工作所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并逐渐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之一.尽管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根本途径只有减少农民数量;而减少农民数量的根本又在于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只有努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身份转变,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