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系统理论与组态视角,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模型。运用fsQCA方法,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驱动途径及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基础、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以及数字交易发展等单一前因条件均无法独立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和数字交易发展的不足是形成低组态的关键因素;(2)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非对称性”和“多重并发”的特征。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类型包括:“信息化-政策支持”驱动型和“互联网-数字交易”驱动型。低组态驱动路径有三条,与高组态驱动路径具有非对称关系;(3)各地区在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组态表现上呈现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于经济发展基础、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以及政策支持和投资环境的差别。为因地制宜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区需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策略,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信息化、互联网和数字交易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政策支持和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是理解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重要视角。本文利用2011-2021年全国各省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内在机理,识别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通过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水平提高制造业产业链韧性;(2)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促进作用边际递减;(3)数字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主要因素,数字经济促进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数字应用推动作用的下降;(4)数字经济对中部地区制造业产业韧性促进作用最大。本文试图分解数字经济要素,并具体分析各要素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栅格数据,测算了2008—2019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经济韧性,并研究了服务业产业多样化类型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产业无关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经济韧性相对越强,而相关多样化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部分负向作用。多种检验表明上述结果稳健。不同城市规模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具有一定区别,但总体上同质性大于异质性。利用中介效应检验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后发现,服务业无关多样化可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提高城市的经济韧性。因此,城市经济规划建设中应将提升经济韧性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结合服务业产业多样化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规模适度提高城市产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依据人口经济理论,从人口的自然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3个维度选取8个前因条件变量,运用fsQCA和NCA方法,探究实现城市高绿色创新的人口组态与路径。结果显示:单一人口结构指标均不构成城市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实现城市高绿色创新存在5条路径,即全面提升驱动型、科教驱动型,城镇化-科技驱动型、城市集聚-科教驱动型和科教-老龄化驱动型;科技研发人口是所有组态的核心条件,对实现城市高绿色创新具有普适性作用;七普时,人口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效应更大,且老龄化作用显化,组态和路径更丰富。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各省级医保基金运行效率,并提取区域经济水平、政府支持水平、老龄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卫健医疗水平等5个指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医保基金运行效率差异的条件组态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高医保基金运行效率模式,以及三种低医保基金运行效率组态路径;通过对比高、低组态的关系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支持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医保基金运行效率的核心因素。产生高、低医保基金运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具有非对称性,引起低医保基金运行效率的路径并不是高医保基金运行效率路径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是驱动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揭示数字经济提高创新水平的差异化机理,以“TOE”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fsQCA方法对2019年中国100多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数字经济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机制,尝试解释数字经济作用于城市创新的复杂路径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从必要性分析来看,数字经济任何单一要素都无法构成区域高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2)组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路径分别为技术—环境型、均衡型和组织—环境型三种,数字经济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最终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区域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数字经济作用途径具有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主要为均衡型,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为组织—环境型。  相似文献   

8.
城市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城市良性建设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新兴数字技术不断加深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治理,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梳理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过程,构建城市韧性水平和数字技术发展水平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障碍度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的数字技术和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探讨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技术和城市韧性整体发展水平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也在不断上升。第二,我国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耦合空间差异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其中,华中、华北地区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更为均衡,而华南地区的失调水平最高。第三,数字基础设施和社会韧性是影响数字技术系统和城市韧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要积极搭建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和融合互通的数据平台;推动资源和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促进与周边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与福利提升,推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等。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探寻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作用关系,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从时间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呈现出2011—2015年时间阶段要大于2015—2021年时间阶段的结果。从区域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的强弱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为进一步释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应依据乡村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  相似文献   

11.
吴旭晓 《南都学坛》2022,42(1):98-10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快速流动增加了公共危机跨域传播风险.为了统筹安全与发展,采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测算2011—2019年中部地区4个都市圈26个城市韧性,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维度韧性由好到差依次为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一直属于中度韧性;综合韧性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南昌、郑州和长沙都市圈;基础力是合肥、南昌和长沙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正向影响因素,吸引力是郑州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最主要正向影响因素,内源力不足是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制约因素,创新力和软实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2.
经济韧性作为新兴发展理念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从抵抗力、恢复力与进化力3个层面构建经济韧性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韧性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进化力表现良好,恢复力与抵抗力有待提升;(2)板块差异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特征;(3)2019年各省经济韧性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多数省份经济韧性发展具有领先优势,且部分省份经济韧性塑造出现抵抗力、恢复力与进化力三者不协调状态;(4)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并在东西方向上呈“中等→较低→低”水平梯度递减格局,各省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经济韧性类型的地方化特征,且省域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依赖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和各国政府对经济活动频繁干预的大环境下,采用2000—2019年23个国家的经济适应度指数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从国际层面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一国经济韧性及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一国经济适应度即经济韧性具有非线性影响即门槛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一国经济韧性具有正向提高作用,而过高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则会破坏一国经济韧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创新效率来促进一国经济韧性的提高,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韧性的提高起正向作用,而对发达国家则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研究众创空间与初创企业两个层次的多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指导众创空间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设计】基于跨层级视角考虑众创空间与企业2个层面6个前因条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得到初创企业高创新绩效的2种组态以及非高创新绩效的3种组态,对这些组态非对称因果关系与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论/发现】初创企业动态能力是激活高创新绩效的关键,动态能力各维度间存在的耦合关系能够帮助其抵御环境不确定性;相较于国有和高校创办的众创空间,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更加强调初创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贡献;众创空间外部环境支持能力通过环境适应能力起作用,机会识别能力则是企业把握众创空间内部企业间合作创新机会的重要桥梁;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提升众创空间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组织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首先从内部和外部结合、供需两侧结合的角度采用倒推法构建了数字经济驱动消费增长的理论逻辑框架,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供需匹配←产业升级和创新←数字经济”。接着选取中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描述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层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增速存在明显区别,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水平远高于其他四个层级城市,但是数字经济五线城市的增速远超一线城市,表现出十足后劲;从数字经济和消费的拟合情况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和消费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增长之间都呈现一定的正向关系,但是现实情况也显示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比较高的城市没有能明显表现出相对应的良好消费势头。进一步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对消费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全样本层面看,数字经济对消费增长的总效应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消费增长,但是这个中介效应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7个市域农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反事实方法科学测度了其经济韧性水平,并借助系统GMM模型、中介模型和动态门槛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市域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增强了市域农业经济韧性,这一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能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资本深化是数字经济提升市域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市域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而对东北部地区的提升效应则不显著。动态门槛检验进一步揭示,数字经济对市域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过特定门槛值(0147)时,数字经济对市域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现状与人口学特征,采用自主开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选取全国30 余所 高校1184 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处于中等水平;(2)相比日常稳态下的韧性 资源,辅导员在职业逆境下的情绪与认知调节力更具优势。(3)辅导员职业韧性具有显著的人口学特征,其中男性辅导员的情 绪类与认知类韧性资源更具优势;未婚研究生辅导员的总体职业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已婚研究生学历者;专职辅导员的情绪自 我调节力显著高于兼职辅导员;相比二本、三本与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从业者,一本学校辅导员在逆境之初的应激反应要明显高 些,而在整个逆境应对中的消极体验却明显低些。主要建议:培养新时代辅导员的职业韧性要扶“弱”固“强”,设计干预项目时 应审慎考量人口学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经济韧性反映了经济系统对抗冲击的能力,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遭受外部冲击时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动态过程。在旅游领域,经济韧性是目的地恢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测度了31个省份的经济韧性指数,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区域经济韧性及其分项指标均对旅游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韧性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表明经济韧性虽然可以对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外部“溢出”影响,但是也需要产业自身发展基础的夯实。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增强旅游产业抵御风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提升经济韧性水平,缩小区域间的韧性差异以及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自我建设,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变发展中的低效路径依赖,实现发展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实际,提出理解城市异质性下营商环境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282个地级市以上城市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发现:单个营商环境要素难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但不同要素的组态路径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发达城市存在两种营商环境可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欠发达城市则存在五种营商环境可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两类城市在各自组态路径中的核心条件不同,且路径间存在“殊途同归”的潜在替代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区高质量发展背后营商环境要素间复杂互动的本质,为地方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探索高质量发展特色道路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较高层次的空间组成形式,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建设韧性城市、促进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测度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构建了城市群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1—2020年各城市分系统韧性和复合系统进行分析,进一步使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位于中等韧性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西低,中间高”的倒V形。具体而言,经济系统韧性以较低韧性水平和中等韧性水平为主,社会系统韧性以中等韧性水平和较高韧性水平为主,生态系统韧性以较高韧性水平为主,而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则主要分布在较低至较高韧性水平之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全社会用电量因子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从分系统来看,社会系统始终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关键系统。研究表明,城市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