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仙、鬼、怪是支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并决定其价值的三种主要形象。本文具体勾勒了仙、鬼、怪的诸种特征,并由此出发,探讨其中所包含的悲剧意蕴。注重准确地理解研究对象,一些看法与流行的见解有所不同,比如本文认为:人们对鬼的基本态度是同情中有戒备,而对于怪,则主要是厌恶与蔑视。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搜神记》专注在“怪异”的一切,而《聊斋志异》则专注在“人”的一切,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神、仙、鬼、怪走过了由与人的距离的疏远到与人的情感上的融洽,从行动上束拘不于人间道德规范到与人共有一个行为准则的文化历程.神、仙、鬼、怪的“人化”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3.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学名著神话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一部政治学著作.作者对人间、天上、阴曹地府三界秩序、不同宗教关系及神、仙、人、妖、鬼、怪关系的描写,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往和借鉴,特别是对权力监督与制约的隐喻,具有重大的政治学意义和现代启迪.  相似文献   

5.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6.
<正>独创是艺术的生命.只因“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以其诗作中描鬼画仙,写怪志异的“鬼诗”而独树一帜,卓然千载.前人曾指出“鬼诗““盖骚之苗裔”,“太白玄语,实长吉之滥觞”.可见,“鬼诗”同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李贺继承传统,却又不囿于古人,而是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彼基础之上变化翻新,出奇制胜,表现出独具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唐代鬼小说中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人鬼恋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8.
《子不语》是与《聊斋》、《阅徽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的奇书,在内容庞杂的狐、道、鬼、怪之流和奇谈怪论的故事中,不难发现作者对因果报应思想的理解,并可从中窥见当时民间对果报信仰的真实情况,其有别于正统佛教信仰,兼容儒道两家思想的庞杂体系.因《子不语》内容繁多,特选取孝道、雷神信仰以及鬼索命三个方面来分析民间信仰对佛教思想的选择性吸收与摒弃.  相似文献   

9.
人鬼恋题材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10.
针对唐代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鬼文化进行分析,从对鬼的记载和描述出发,对鬼及其相关的事物、鬼与人、鬼与神的关系等进行一些细微的探讨,从而管窥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到鬼文化的社会、文献、思想、文化价值不可小觑,鬼文化以其最底层、最原始的思想源流身份,在历史舞台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人鬼恋故事占有相当比重。此时,风行的道教对志怪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人鬼恋故事的形成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情节设置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开拓了人鬼恋小说的题材领域,人鬼恋故事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亭鬼、亭怪故事是汉代诸多神秘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中冤魂申冤、鬼怪杀人等内容虽然荒诞,但一些情节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不仅隐约地反映着某些历史真实,而且影响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创作。亭鬼、亭怪故事的出现和流传除有汉代人普遍相信鬼怪真实存在的背景外,亭所具有的特殊治安环境和功能,也使人们经常将亭与鬼怪之事相附会,这些构成了孕育这类故事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人世迥异而又趋同的狐、鬼、怪、神仙世界.他通过对狐、鬼、怪、神仙世界与人类世界和谐与冲突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范型,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愤恨、不平,也体现了他为弱小者利益呼喊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力论述剧中女子夭亡为“鬼”以及由“鬼”复活为人这一系列荒诞情节之思想内涵 ,以及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戏曲中的演变。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在人鬼之恋题材的小说戏曲中 ,存在着维护礼教与崇向情欲这二种倾向的交错。杂剧《碧桃花》披着礼教的合法外衣来宣扬男女情爱的自然和美好 ,并借助道教的权威展示人的自然情欲的合理性。发端于魏晋六朝志怪的人鬼之恋题材在通向《牡丹亭》这巅峰之作的过程中 ,《碧桃花》是一级不容忽视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蓬勃发展,共宗教活动及仙道传说盛传于世,遂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仙道故事传说。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表现了中古民间社会对仙道境界的观念。中古社会正值新兴的神仙道教发展时期,仙道故事传说既是道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同时更是志怪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16.
东晋仙道文学中对女性的抒写是东晋仙道文学的一大特色。此前,有关女性的抒写多是在诗赋中,只有从东晋开始,在志怪小说、仙传体裁与道教典籍中,以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众多女仙及其权力系统,女仙身上所寄寓的特质表现了东晋士人的想象,也折射了东晋社会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18.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并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学领域里,从魏晋之际把小说分为“志人”、“志怪”两大支后,降至唐人传奇,旁及元明戏剧,清代小说,其中“谈狐说鬼”或有狐鬼形象、情节出现的作品,为数可观。而脍灸人口的如《宋定伯卖鬼》、《倩女离魂》、《牡丹亭》等等,均有其独到之处。最为世人所公认并欣赏的,便是集谈狐说鬼之大成的《聊斋志异》。在此书作者蒲松龄笔下,写了不少成功的孤鬼形象,那种“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各出其情,状无所隐”(蒲立德《聊斋志异序》)的艺术成就,是此书具有历时不衰的引人魅力、久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以狐鬼为题材,或住作品中有狐鬼形象或情节,是不会妨碍作品获得成功的。因为它们的作者  相似文献   

20.
《麥克佩斯》与妖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怪精灵这些在今天被认为神奇怪誕的东西屡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出現过。例如鬼,《愷撒大将》里有,《哈孟雷特》里有,《麦克佩斯》里也有,这是尽人皆知的,而在最后提到的一个剧里,把鬼搬上舞台还不是主要的,比較突出的是接二連三大施法术的妖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