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史上,“晚期风格”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术语,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审美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提出了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论范式。比较而言,受萨义德《晚期风格》一书的影响,汉语批评界对阿恩海姆和阿多诺的“晚期风格”理论普遍重视不够。事实上,从阿恩海姆、阿多诺到萨义德,作为20世纪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术语,“晚期风格”分别呈现出审美心理学、否定辩证法和后殖民身份政治三副截然不同的理论面孔。厘清“晚期风格”理论的三副面孔对于深入理解和阐释音乐、文学、歌剧、电影等不同形态的文艺现象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风格”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概念,但它在走向成熟和普及的理论的旅途中变得僵化、凝固,与当代艺术实践和后现代艺术理论渐行渐远。美国文艺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晚期风格”概念以艺术家和时代的“晚期”为研究重心,从而为风格理论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因此,廓清“晚期风格”的概念内涵和实践意义,不仅对阐释萨义德晚期思想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而且对国内外艺术批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是萨义德批评理论的基石,萨义德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巴勒斯坦民族独立运动熔铸成后殖民主义理论。"一国两族"是萨义德设想巴以问题的长远目标,在其早期和中期还有"一个世俗-民主国家"和"两国并存"的不同变体。其具体途径是"文化抵抗",由东方叙述、驶入西方、共同解放三个论题构成,实属一种民主斗争的策略。萨义德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尽管忽视了武装斗争、经济实情和人民力量三个要素,但他的巴勒斯坦叙事不失为深刻而富有启迪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法,从世俗性视角考察萨义德音乐批评理论,认为在萨义德的文化批评中,作为话语形式的音乐是一种世俗的存在.音乐的世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身份政治的角度看,音乐因其超越性从而在主体身份建构过程中具有形成性力量;从文化抵抗的角度看,音乐家强烈的个体意识展现了一种自我放逐的美学风格,以此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因此,处于萨义德文学文化批评核心的世俗性思想在他的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苏轼的超迈放逸,不同于王安石的简劲果敢,也不同于欧阳修的温婉多情,平正温雅是曾巩文风最鲜明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巩散文的特色,与其说是语言艺术的成功,毋宁说是人生态度上的特点.可以看到,曾巩平正温雅的文章风格并不是孤立形成的,文章是其生命的有机构成,其创作风格必然与人生的整体态度相关联.因此只有将其文学创作的理念置于全部人生思考的背景中去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其文章风格.曾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儒学作出了合于自己人生态势的解读,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动轨迹基本对应着他对儒学的思考,他的文章则是他的思考轨迹在语言上的对象化,也是他生命形式的忠实展现.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善于写诗、词、散文等,其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章从语言物质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分析研究了王安石诗、词、散文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把握王安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7.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世界公认的文体风格大师,他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对美国文学语言影响最大的作家.几乎所有的文学评论家们一提起海明威,就都离不开谈到他的"冰山"风格.他的独特文体风格"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1],影响了不止一代文风.本文通过探索海明威语言艺术的形成,通过分析他的不同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语言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自"微"时代诞生以来,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屌丝"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转向特征."微"时代青年亚文化起源于"屌丝"文化,其抵抗形式为二元对立式,以粗鄙性的语言风格来实现自身恶搞、自嘲式精神标签;"丧"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徘徊时期,其抵抗形式是现代犬儒式,以"毒鸡汤式"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的颓废标签;"佛系"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其抵抗形式是退缩式的,以"微"清新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自身的消极性标签."弱"风格、"浅"抵抗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层面发展趋势,争夺网络话语领导权是其内在价值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对音乐艺术的巨大贡献。他一直努力致力于突破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的约束,以形成他的奏鸣曲在风格和形式的独特之处。他的创作历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都呈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标志着一种成熟体系的形成,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被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理论成果进行重新解释的创新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本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风格"的主旋律.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置于马克思、列宁等人的反殖民主义传统中,我们才能定位法侬的独特贡献,他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首先真正地以殖民地为本位谈论殖民主义问题。法侬首先是一个民族革命家,不过,西方当代理论所推崇的却并不是他的政治维度,而是他的文化思考。法侬对于那些建立在"人类普遍经验"之上的精神分析理论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对于主体的统一性和文化身份的单一性的疑问,对于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关系的辨识,都具有超前性,启发了萨义德、霍米.巴巴等当代后殖民理论家。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张爱玲作品的评价,因《小团圆》延搁多年的出版状况,变得悬而未决。2009年中文版本的《小团圆》面世后,"张迷"以及张爱玲研究者在震惊之下产生尖锐分歧。如今,《小团圆》的英译本也于2018年出版。对张爱玲全部作品的解读,目前被划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张爱玲的创作生命短暂、璀璨如流星,起步于1940年代,也很快终结于此;另一类认为《小团圆》是其漫长、复杂而多面的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本文将集中讨论这部小说被压制的原因,以及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性和品质。如某些中国的文学批评家所提出,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对"晚期风格"的思考,是否可以在此提供洞见?我们又该如何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阅读张爱玲?  相似文献   

13.
王字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一种可见标志,它反映或投射了魏晋时期的群体思考和情感的内在形式。如果说,风格给文化史提供了一个结构,那么,王字风格给书法史提供了框架。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跨度中,王字风格所拥有的其它艺术所共享的形式和特性,是其情感气质以及整个文化所共有的思维习性的具体表现。显然,王字风格不只是王羲之个人风格,也成为历史的流派风格。  相似文献   

14.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5.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6.
颜真卿晚期代表作<颜勤礼碑>用笔圆润,结构稳重,章法严谨.其风格形成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也是其个性、性格的反映,是他对历朝书家、本朝书家以及民间书法勤奋学习又不断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亚里斯多德的"风格论"其实就是言语风格论.其主要贡献有三方面明确了风格范畴和风格的明晰美;总结了常见的言语风格表现手段,并提出了风格要素选取和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论述了散文、诗歌及其下位类别言语风格的具体要求.亚氏的言语风格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他首次提出了得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领域中,文学风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一种艺术种类,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一个文艺家只有创造了独特风格,他才算对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诗人杨格所说的,独创的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论独创性的写作》)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是文艺事业繁荣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风格在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艰苦劳动探索的结果.对风格的形成,秦牧曾经有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写作特点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艺海拾贝》第14页)他认为,只有敢于“酣畅淋漓地流露这个‘我’,才有‘新鲜的艺术风格’”.(同上,第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风格钢琴美育民族化有其必然性,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国钢琴音乐中蕴含着多种民族文化特点.包括钢琴音乐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意向性";以及作品旋律线条的"线形思维"等.实施钢琴音乐美育民族化是一项综合性的音乐文化教育过程,无论是对音乐创作者还是教育者来说,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较丰富的积累;二是要对美育民族化的意义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三是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美育民族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